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二版:悦读
2017年01月06日

我和《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

□ 高斌

阅读量:1154    本文字数:1292

在28岁之前,我与溧阳这两个字没有交集。因工作调动来溧阳后,被这里古朴厚重的文化所感染,所吸引。但是,对于溧阳历史文化的探寻,有浓厚兴趣,没有深厚积累;有时间钻研,没有岁月沉淀。所以,有较长一段时间,我写不出一篇有关溧阳历史文化题材的完整文章,只能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发表一些只言片语。

小学生的写作,需要命题作文来启蒙,在文史方面,我就是一名小学生,我正是受到《溧阳时报》“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征稿启事的启发,才开始了历史名人文章写作的。2016年6月2日,看到报纸和论坛上的征稿启事,看到60多位历史人物的名单,我萌发了写作的冲动。我选择了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为写作对象,经过十多天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阅读了一本完整的《袁枚评传》,查阅了此前溧阳的公开出版物中《袁枚在溧阳》等三篇文章,然后开始动笔写作。花了三个晚上,初稿完成,再经两遍修改,通过电子邮件投稿,之后在论坛上跟了一个帖说“今天投了一篇稿,不知是否会采用”。说实话,当时对这篇稿子,确实没有信心。意外的是,两天后的一个清晨,我接到了报社蒋主任打来的电话,约我去谈谈这篇文章的修改事宜。当天下午,我应约来到蒋主任办公室,蒋主任对我的稿子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对于标题的拟定、文章的结构、主旨大意和基调的把握,甚至个别字词的用法、参考文献的标注,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还给我看了几篇已经定稿即将见报的范文。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我们交谈过程中,《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主编、时任宣传部副部长朱红新来了,他提到了我在论坛上发过的一篇帖文,和蔼可亲地对我进行了一番鼓励,殷切地希望我多多参与这个栏目的写作。走出报社大门的那一刻,我感受到莫大的鼓舞。此后,在编辑老师的指导和文友们的帮助下,我又陆续写作了宋晋、任兰枝、李超琼、彭桂等几篇历史名人文章。

在写作历史名人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困惑与心得。一是,资料收集与去伪存真难;二是文章枯燥性与可读性结合难。对于第一点,有人提出了资料收集方面,使用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这一点我是赞成的。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依赖百度这样大众化的搜索平台,因为上面的资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像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这些严肃的学术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对于第二点,因为我们的文章读者群是社会大众,我觉得写作者只能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减少史料的过度引用和堆砌,用饱蘸感情的笔墨,以文化散文的体裁,去思考,去写作,这样才能打动读者。这一点,我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向大家多多学习。

作为参与历史名人写作的作者,我深深地感到:《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这本书的面世来之不易,既凝聚了写作者们的情感,更饱含着主编、编辑等工作人员默默的付出和艰辛的汗水,从报纸刊登期间的文章遴选、稿件修改、排版编印,网络转载反馈的细小差错的及时澄清、说明,到结集出版阶段的三审三校、人物插图、封面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名人,就像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古人与今人,连接着我们这些作者与编者。愿历史名人散发的精神光辉,指引我们去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为溧阳的文化精品工程建设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