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2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连载/掌故
2017年02月10日

千里纯羹和隐逸文化

□ 潘荣海

阅读量:1879    本文字数:1610

陆机

 

时光倒退到西晋太康十年(289),以文章诗赋名冠当世的陆机、陆云兄弟,在当朝名士文坛泰斗张华引荐下,在都城洛阳拜访驸马侍中王武子(王济)。王武子指着宴席上丰盛的羊酪对陆机说:“请问你们江南可有比得上它的美味吗?”王武子微抖下巴,神态倨傲得意而略显不屑。陆机不假思索应声答道:“我们千里湖的莼菜汤,不放调料就可和羊酪媲美了(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从此,“千里莼羹,未下盐豉”这个典故成了常说常新的千古话题。

北宋太平寰宇记九十曰:“溧阳县千里湖产莼,陆机云‘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即此。”南宋《景定建康志》千里湖条目注明:“在溧阳县东南十五里,至今产莼,俗呼千里渰 ,与故县相连(今天的古县村)。”宋朝以后历代有关文献及现代汉语词典都肯定了千里湖在溧阳。千里湖,源出安徽广德至溧阳境内的高友溪,举善溪,北入白云溪。明朝初期,因固城湖筑了东坝,千里湖在溧阳逐渐变成了湖荡滩涂湿地。现溧城镇南面的黄墟荡一带即千里湖原址。民国时期,黄墟荡、古县村周围还有以莼字开头的“莼湖乡、莼南乡、莼和乡”的建制。现在溧阳的河塘之中,稍加留心,仍随处可采摘到莼菜。

莼菜,古称“茆”。《诗经》中有“薄采其茆”的诗句。为睡莲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叶开微岔似马蹄,别名马蹄草,现为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莼菜的药食用价值作了介绍。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口感清淡滑嫩。味道全在于好的汤,鸡汤、骨头汤常是莼羹的辅料,配以茭白、冬笋、豆腐、鲫鱼、鸡肉、腊肉,可炒可羹。《齐民要术》有《鲈鱼莼羹法》:芽羹之菜,莼为第一。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的意思,千年以来,有认为“未下”为“末下”之误,并谓“未下”即秣陵(南京)及其它诸多说法。虽有各种争论分歧,但以“千里”为湖名的说法一直是主流。陆机的堂弟陆晔曾担任永世县令(溧阳地域在内),作为江南世家大族的陆机对溧阳是熟知的,王武子以羊奶来夸中原食物之美,陆机则以清淡的“莼羹”来赞美江南食物之鲜。以江南的家乡菜,强调自己文化上值得自豪的个性。

陆机和王武子关于羊酪和莼羹的话题,看似普通随意的关于南北菜肴味道的评价,实际却是现实政治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晋武帝于太康元年(280)灭吴,西晋灭吴后,江东大族子弟或战死或被俘或沉溺书斋,南北统一后,西晋统治者压抑排斥江东大族。北人南人互存偏见,北人鄙视南人为“亡国之余”,称他们为“吴儿”、“伦父”;江南士人则有丧亲亡国之痛,看不起北方人,时有反抗之举。南人在新朝仕途受阻,仕进十分困难。江南豪杰多隐而不仕,加深了南北文化的冲突。

与莼菜有关的名气最大的成语是“莼羹鲈脍”、“秋风鲈脍”、“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菜、鲈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人称其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用在不慕功名,隐归故里的人身上。“莼鲈之思”也成了思乡的代名词。

陆机所夸“纯羮”与张翰所思“莼鲈”不一定是同一个地方所产。莼羹、鲈脍、菰饮、秋风、思乡,这几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却巨大而深远。西晋以来,有关“莼鲈”的故事和诗文比比皆是,充满了乡愁、悲秋的人文意味。《南史》记载,高帝为庆祝成为齐王,筵席中有莼羹和鲈脍两菜。祖思为在齐王面前显示自己的博识,说:“这两样是我们北方人南方人都爱吃的呢!”这时席上的南方人侍中沈文季应声道:莼羹和鲈脍都是江南吴中的名菜,不是南北所推啊。据传清康熙帝南巡江南时,有吴地书生献莼菜和贡莼诗被封了京官。《红楼梦》中有贾宝玉、贾母品尝莼羹的细节描写。历代文人雅士对莼羹加不加盐豉,盐豉是什么,在诗赋文章里争论不休,见仁见智,至今没有定论。依笔者愚见,其实应该就是农村过去家家做的“酱油豆”。

“千里莼羹,莼鲈之思”,今天看来,是透过溧阳味道体现的江南隐逸文化。

 

莼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