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1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化/世相
2017年11月16日

省溧中摇篮在歌岐

□ 芮金川

阅读量:2284 本文字数:1769

江苏省溧阳中学于1946年9月创办,由江苏省立旅川临中(重庆)和省立江苏临中(皖南近靠黄山的瑶溪)合并而成的。从此后,溧阳才有第一所完全中学,学生读高中不要到常州、无锡和苏州等地去了。

省溧中的创办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1941年夏天,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阶段,日伪军在大江南北疯狂“扫荡”,江苏所属各县大部沦陷。原办在苏北游击区的几所临时中学和临时师范,多半停办,迫使沦陷区的爱国青年纷纷渡江南下,辗转到达浙东、皖南、赣东北及重庆。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为安置江苏籍沦陷区逃亡出来的失学青年,电准教育部拨款在皖南徽州境内的瑶溪雁塘村创办江苏省立临时中学(简称江苏临中),在重庆长江南岸的野猫溪创办江苏省旅川临中。194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日子。1946年5月,流亡的江苏省旅川临中和江苏临中等公立学校纷纷迁回原省。当时,溧阳有许多仁人志士崇文重教,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纷纷向上级教育部门请求把后方迁回江苏的完全中学在溧阳设立一所。

流亡在贵州的一批溧阳教育界人士,以溧阳旅筑(贵州市的另称)同乡会代表的名义向教育部上报“为后方国立中学迁苏,请求分设一校于溧阳,以补救教育偏枯,俾能解决青年失学,并祈派员赴溧勘察校址”的呈文。

同月,溧阳县临时参议会及党、政、团体亦联名向教育部申请“请求将后方迁苏的国立中学准在溧阳设立一所,以救济本县及附近各县失学青年,提高偏枯县份文化水准。”

6月,国民党溧阳县政府向江苏省教育厅提出具体要求:“请将省立旅川临中、省立江苏临中合并迁设于溧阳。”呈文上报后,得到江苏省教育厅的批准。当月,省教育厅即派省督学吴和到溧阳勘察校址,最后确定“省立溧阳中学”校址设在溧阳的歌岐村,陆健秋被任命为江苏省立溧阳中学校长。

当歌岐村民们得到“省立溧阳中学”要办在歌岐村上时,高兴得奔走相告,竟燃放起鞭炮。当年9月开学,第一学期有:高中7个班,初中5个班,全校学生479人,教职员工42人,其中教员30人。当时,没有教室,没有宿舍,没有食堂,他们到何处去上课、吃饭和住宿?这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歌岐,在溧阳城东七里路,村庄分为歌岐中村、前村、后村及周边的葛渚、张巷、宋巷等村庄。附近一带村民多数为周姓,有“歌岐十三村”之说。歌岐四周皆河,南有宜溧大河,东有赵村河,后村的西头有一周家祠堂,叫“亦政堂”,前后三进,每进三大开间。前进正门高敞,原悬挂匾额,上书“亦政堂”三个楷书大字。周氏家庭一直以文为荣,鼓励后生读书,因而多年来歌岐也积淀下了深厚的尚学之风。他们立即作出决定:把周氏大公堂让给江苏省溧阳中学当校舍,让学生们在祠堂里上课。

师生们的住宿吃饭问题怎样解决?村民们提出:欢迎师生们到农家找住宿和包伙食或搭伙。于是,那里的歌岐村,家家住有租房客,户户都有搭伙人,仿佛歌岐村就是江苏省溧阳中学的一个大校园。每天清晨,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穿戴着整洁的衣裳,三三两两从村庄的各个角落里走出来,夹着书本,兴冲冲地快步走进周家祠堂。学校初建,将祠堂稍加粉刷,又把它前、中、后三个大厅分隔成若干小间,这些小间就用作为江苏省溧阳中学创建时的教室和办公室。傍晚,青年学生们又从祠堂走向村庄的各个角落。这些朝气蓬勃的景象给歌岐全村老小带来了惊奇和欢乐。特别是来自旅川临中的同学,他们操着一口的四川话,什么“格老子,啥子嘛”,逗得村民们捧腹大笑。

江苏省溧阳中学创办时,学校在农村,教室设在祠堂里,住宿吃饭在农民家里,办学条件很差,教室里除了一块黑板和一些旧桌、凳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室内光线暗淡,因为它只有一面墙壁上带有一个小窗户可以采光。当年的歌岐村,还没有电灯,一到晚上,全村一片漆黑,学校也没有任何仪器设备,所以学生们从未上过理化生实验课,也从未做过一次实验。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一些原理,只能凭抽象的思索来理解,但学生每天除了白天听课外,晚上都在农家的租借房中,靠油盏头的微光,埋头苦读,有不少学生一吃过晚饭,就到房间里,坐在床沿上,伏首案边,在一闪一闪的油盏灯光下,做着做不完的数学、物理习题,直到深更半夜还不休息,大家几乎忘记了星期天,天天如此。

由于同学们学习刻苦,教师敬业,学校教育质量比较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双聘教授翟中和,就是1949年从歌岐村走出去的毕业生。省溧中从它成立之日起,为社会输出了一拨又一拨的优秀青年,相当一部分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