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8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化/世相
2018年08月24日

林则徐与坎儿井

□ 陈 新

阅读量:3254    本文字数:1417

数年前,我与好友四个家庭,乘列车到山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进行了15天的旅游,饱览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其中,林则徐与坎儿井的故事在我脑子里不断闪现,那巨大的水利工程使人震撼,人民对他的尊敬和崇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自认为不将林则徐的伟大事迹告诉世人,愧对世人。

大家对林则徐的了解,只知道他虎门硝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对后来的伟大功绩宣扬,了解甚少。林则徐是道光皇帝钦点去广州禁烟的,由于禁烟运动触犯了一部分皇亲贵族们的利益,在奸臣们的谗言下,皇帝罢贬了林则徐的官,将其流放到新疆伊犁。新疆伊犁这地方,每年只有16毫米的降雨量,而水的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人根本没办法生存。在吐鲁番、伊犁这地方,紧靠火焰山。地面最高温度有时高至80度,一个鸡蛋放在地上马上就熟了。当时我就写了一首诗《观火焰山有感》:

悟空没煽灭,八十高温炽。

远看冒紫烟,近临汗直滴。

 

人力运土塑像

 

林则徐看到人民生活这么艰苦,他想尽一切办法,要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但要解决生存的重点问题是要解决水的问题。只有打好、用好坎儿井,才能解决灌溉、生活等问题。

打坎儿井是十分艰辛的,付出的劳动力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人们要把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的土,一筐一筐的背运上来。后来人们就改人拉、牛拉的办法运土。这在当时算是先进的技术了。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流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林则徐带领大家陆续修建的。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根据最新统计资料统计,我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坎儿井

 

在提到林则徐的时候,我还要提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左宗棠。他在64岁时被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去新疆督办军务,为保证军粮供应,他大力发展生产。林则徐和左宗棠两位清朝的名臣,在坎儿井200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位名臣对坎儿井的贡献,我曾作诗赞之:

虎门硝烟世名扬,

被贬异乡实悲伤。

两臣为民献生计,

坎儿工程万世长。

 

林则徐告别新疆以后,住在京城儿子家里。1850年病故,享年66岁。在讲解员和老百姓的口中,一讲到坎儿井,大家都一致地赞扬林则徐,现在老百姓都把坎儿井叫“林公井”“林公渠”,以示对林则徐的怀念和感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