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天目湖·生活
2015年01月23日

常州梳篦

阅读量:682 本文字数:746


□黄国新

常州梳篦,历来是中国梳篦文化的典型和杰出代表。它有着久远的生产和使用历史。

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梳篦实物,可推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木梳。1973年,在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中出土的一件木梳上,刻有“延陵西门”的字样。延陵就是常州古称。说明那时的常州梳篦生产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以致需要在产品上打上产地的“广告”。

常州地区现存最早的梳篦实物,是在东郊的一座东晋古墓中出土的一件半圆形梳背漆雕菊花图木梳,长116毫米,宽52毫米,距今已在1600年以上。

唐宋时期,梳篦使用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且用于装饰的工艺性插梳用量巨大。唐宋妇女用各种材质和大小的插梳作为头饰用品。我们从唐宋人物画中可以充分体味到。当时的梳篦,材质除了竹木牙骨以外,也大量使用了金、银、铜等金属。特别在梳背部分常常有各种工艺装饰手法。或是使用金银珠玉之类珍贵材料镶嵌,或是运用雕镂、描漆等工艺手法加工,使其更显得豪华和珍贵。在常州和武进博物馆,可见到金栉背等实物展出。特别在武进村前宋墓中,出土有镂花朱漆发插梳,以及梳背包金箔,梳背环镶细珍珠等各种装饰的梳篦。均是非常出色的梳篦工艺精品。

到了元明清时期,常州梳篦早已名扬全国。“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就是当时江南地区优秀手工艺品的地域特色的写照。

其时常州西门一带出现的“文亨穿月,篦梁灯火”著名景观,就是当时家家户户挑灯赶做梳篦的情景。而“木梳街”和“篦箕巷”地名的由来,也就是产品生产区域相对集中而形成的。至于“宫梳名篦”之名称,则是作为朝庭贡品后,更能证明其品质不凡,也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地位和知名度。

及至晚清民国时期,通过参加世界博览会,多次获得金银质奖章,因而名扬世界,成为中国梳篦文化的杰出代表。

正因为有着如此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孕育出如此优秀的常州梳篦,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常州名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