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目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思考
■刘永山高荣平施亚波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天目湖镇以“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目标为统领,构建”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结核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笔者就天目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行了一些调研,萌生了机电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特色
(一)品牌效应大。
天目湖镇是“天目湖”著名商标所在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度假区试点单位、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现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个,中国著名品牌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6个,江苏省名牌产品8只,有机食品10只。2013年,天目湖农产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品牌金奖、银奖(特等奖、一等奖)6个。商标品牌、生态品牌、区域品牌卓越,以此形成的品牌效应,对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功不可没。
(二)特色产业优。
天目湖镇现有经济林、茶、果7.87万亩,占全镇区域总面积的22%。其中白茶16240亩、黄金茶260亩,绿茶15216亩,茶叶产值3.86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7.6%;设施蔬果面积4675亩,产值0.61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1%;现有规模生态休闲农庄14家,其中江苏省四星级农庄5家,农家乐产值0.86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2.8%。主导产业贡献突出,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三)园区层次高。
天目湖规模农业园区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园区内部通沥青、水泥道路的有4.21万亩,占农业园区总面积的48.1%;园区实施沟渠配套的有4.36万亩,占农业园区总面积的49.8%;园区安装喷滴灌设施的有4.27万亩,占农业园区总面积的48.8%;园区实施信息化全覆盖的2.56万亩,占农业园区总面积的29.3%;园区、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的有17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16.7%。现有亩产值1万元以上的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1万亩,占农业园区总面积的24%。全镇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园区1家、常州农业产业园区2家。
(四)龙头带动强。
天目湖现有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常州农业龙头企业,31家溧阳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周边或跨地区开展合作,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之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事“种养加”,帮助农户“产供销”,吸纳农户“季节工”。2013年,规模企业带动农户9775户,平均每个企业带动农户95户。单就农民为企业提供采茶、施肥、管理等临时劳务就可获年收入4000-15000元/人。2013年,天目湖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1396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受制因素
(一)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抵触。
当前,任何发展都不能破坏环境。天目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天目湖又是溧阳人民的大水缸,走生态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为保护天目湖丽山秀水,天目湖镇出台了《关于实施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行动方案》和《天目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全镇很多区域的农工商发展项目进行限制,由此,在发展农业新项目上只能忍痛割爱。
(二)宏观形势对投资有影响。
因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对宾馆、餐饮、三
产服务业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了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三产服务业的积极性。无论是新投资者还是想转型升级的现有企业法人,对准备投资的项目都持观望、等待之态,不能快下决心。
(三)品牌意识淡薄致发展受阻。
虽然天目湖镇有很多著名农产品品牌,但这些品牌只局限于少数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法人的品牌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一是主体意识不强,认为品牌建设是政府的工作,理应由政府创建,或是认为创建品牌是帮助政府完成某项任务;二是争创意识不强,只是为了拿政府的补贴而创建,或是只满足于低层次的品牌创建,得过且过,不冲刺高端品牌;三是品牌保护意识不强,拿到品牌认证后就完事,忽视品质的保护、提升。
(四)产业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各产业之间存在不平衡性,茶产业占了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7.6%,即使同一产业之间也存在不平衡性。仅举茶叶一例,茶叶是天目湖镇农业的支柱,但其存在不平衡问题:一是规模不平衡。茶产业中,种植面积2000亩的企业有1家,占规模茶叶企业总数的1.3%;1000-1500亩的企业有4家,占规模茶叶企业总数的5.2%;500-999亩的企业有14家,占规模茶叶企业总数的18.4%;200-499亩的企业有32家,占规模茶叶企业总数的42.1%;100-199亩的企业有25家,占规模茶叶企业总数的33%。二是层次不平衡。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常州龙头企业3家;现有省级以上品牌、商标7个,有机食品8只;现在与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合作的企业有9家。三是带动不平衡。企业与农户建有合作关系,带动农户最多的达900户,最少的为零。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
(一)优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明确发展思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品牌优势、资源禀赋,狠抓转型升级,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和一、二、三产互动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农业发展与旅游、三产发展相结合,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打造成乡村旅游区。抓点,培育亮点工程,做到点是典型;抓片,整合园区成片,做到片出精品;抓线,建设好旅游线路、重点线路农业产业化精品工程,做到线成风景。二是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用现代农业精品工程为美丽乡村建设锦上添花,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三是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到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靓丽的生态名片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2、突出发展重点。以“一心、二环、五区”建设为重点,即以天目湖为中心,以东环线(241省道)和西环线(东园路)为主线,建设好休闲农业区、农产品深加工区、设施园艺区、高效林茶果区、精粮产业区,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生态化。做大、做强休闲产业,深加工产业,做精、做优设施园艺产业,名茶产业,精粮产业。实施休闲产业提升工程。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础、自然生态环境、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名菜天目湖砂锅鱼头、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天目湖白茶等资源禀赋,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丰富内涵,形成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休闲农业。注重发展健康型、创意型、美食型休闲产业;注重挖掘与农业相关的地域历史、人文典故、农耕文化,丰富休闲产业文化;注重打造东园线、241线、环天目湖线的休闲观光精品线路。实施深加工产业提升工程。围绕天目湖系列品牌农副产品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形成拳头产品和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攻关,突破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提高天目湖砂锅鱼头等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品质、档次。实施设施园艺产业提升工程。以联创有机农业园和南钱设施农业基地为引擎,带动全镇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设施园艺产业精品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园区化集群、高效化发展。不断丰富设施园艺科普、体验、休闲功能。实施茶产业提升工程。稳定规模、优化品种、提高工艺、提升品质,转型发展茶产业;延伸白茶原料制作红茶产业链,提高白茶经济效益(可增加白茶产值至少0.5-1万元/亩);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增加茶产业附加值。实施精粮产业提升工程。推进新型经营主题规模化经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有机、无公害、绿色精品生产,推进传统产业创特色,提升精粮产业经济效益。
3、培育发展主体。培育生产主体。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重点,通过外引内提,建设高端企业和园区,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搭建争创平台,组织生产主体争创国家级、省级、常州级产业基地、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培育经营主体。健全销售网络,拓展外地销售,在商业中心、大型市场、连锁店建立销售网点(创新和完善白茶销售渠道);丰富本地骨干市场,建立专业批发、销售市场和销售平台;丰富农业产业基地、园区、企业产地销售窗口;完善物流体系,提高储存、配送等物业流通水平;培育营销大户、经纪人队伍、营销代理,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支撑;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创新专业批发、连锁配送、网络营销等流通业态。培育服务主体。创新协会、联合会等形式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大户、经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
(二)提层次,增强品牌竞争力
1、提升品牌档次。运用行政引导,政策激励等手段,增强企业法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断争创新的品牌,认证新的“三品”农产品,提高全镇“三品”认证和品牌农产品的比重。要在现有品牌基础上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层次的品牌。要因势利导,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对现有的“多、乱、杂、小”品牌实施整合,并通过重点培育,使全镇的农产品每一个行业中出1-2个大品牌。要进一步提升“天目湖白茶”品牌,打响天目湖红茶品牌。
2、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和附加值。一是在本地宣传,通过本地宣传向外传播;二是到外地宣传,通过展销、参会、设店等形式在大中城市广为张扬;三是利用茶叶节、旅游节组织广为推介宣传品牌;四是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品牌。
3、加强品质管理。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完善监管设施,提高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检测、监管和服务能力。加强天目湖白茶、天目湖砂锅鱼头等著名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修订、提高、组织实施推广和著名农产品品质的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高产、高效、生态、品质、品牌、安全。
(三)转方式,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1、打造研发平台。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组织企业、合作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科教、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科普基地、科技示范园区。共同开发新产品、培育本土名优品种,研究新模式、新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推广适用技术。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试验基地,通过试验、示范筛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作用,创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基地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推广新型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高科技企业、人才,提高科技贡献率。
3、加强科技服务。一是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对病虫害的预警、诊断、监测和信息服务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高效。二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农业信息工程建设,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管理人员应用信息化开展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水平,培育农业产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平台。三是加强科技培训。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加快培养村干部、农业企业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农业发展带头人;加快培养农业植保员、防疫员、信息员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企业法人、大户、经纪人、农技服务人员和职业农民队伍,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力。
(四)强保障,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1、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统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订发展规划。高起点规划,逐步实施;差别化发展,彰显特色;区域化布局,整体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引导产业主体转变发展方式,走园区化、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之路。引导社会资源。吸引社会资源注入高效农业,营造“政府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氛围,加快产业化发展。
2、发挥政策支撑作用,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导向和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合理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经济杠杆,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方式,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格局。加快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主要观光线上的园区相连道路建设,加强对产业化经营主体培育和市场、科技、信息服务载体建设,加大对产业、产品、品牌、产业文化宣传力度,加速产业化进程。
3、发挥政策助推作用,激励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奖励机制,推动品牌、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重点培养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规范合作社发展,做到数量与质量、发展与规范、示范与创新并重;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和重点企业集聚;提高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整合现有各类农业发展扶持项目和资金,向重点基地、园区、企业集中投放。建立党政班子成员定企业、定项目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