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8年10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副刊
2008年10月08日

歌岐

阅读量:5653 本文字数:1733

■赵善坚

 

彭、马、史、狄、周,是溧阳的五大家族,其中周氏的核心村是在溧城镇的歌岐村。因为溧阳周氏家族的第一世定居在歌岐,周氏的大公堂也在歌岐。

其实歌岐村最早是叫“戈旗”,其地名与“马垫”、“党城”一样,似乎与过去的军事或是驻军有关,今天在歌岐的市职业技术学校里还收藏着刻有小篆字体“戈旗”的碑头,后来才改为“歌岐”。据村里老先生说:“改为歌岐是取歌颂岐山之意”。因为周朝在岐山,所以歌颂岐山也是顺理之事,只不过岐字不用“歧”字。

追本溯源,周氏可以上溯到周朝。此后,一脉相传,周氏家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千年大树。而歌岐村的周氏只是这株大树其中的一脉。而这一脉传承是由南宋名相周必大的第八世周戴兴(字岐隐)为初祖。据老人说,周戴兴为南宋之臣,一直扶宋反元。元朝时于苏州起事,失败后从苏州经常州逃至溧阳歌岐。见这里水网密集,四面环河,土地肥沃,良田万顷,于是就隐居在此。

从此溧阳周氏在此繁衍生息,时至今日歌岐周氏现已有26世了。这其中的风风雨雨不必多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周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文人辈出。

据村里的老先生说,原先歌岐的敬一堂(小公堂)曾有乾隆御笔的匾额,题为“文臣第一”。说是村里有一位名叫周美(要加三点水旁的美)的举人,因进京赶考未赶上时间,于是在京城“骂山门”。被乾隆皇帝知道后,下令招来面试,条件是提笔下文后,只可舔笔,不可停笔,停笔立斩。周美提笔挥毫,扬扬洒洒,一路写来,文成搁笔。乾隆观之,拍手叫好,不仅录为进士,而且欣然提笔写下“文臣第一”。其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感觉有待考证,但确有此匾高悬于堂。似乎也从侧面证明歌岐周氏家族是大有人在的。这一点从村里时至今日还有许多雀杆石(旗杆石)可以证明。因为在当时只有考中了举人以上的人家才有资格用雀杆石树旗帜。如今散在村中的不算,就原先的歌岐中学(现在的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操场边一排就有九个旗杆石静静地立着。

周氏家族在扩大,歌岐村也在扩展。村庄分为歌岐中村、前村、后村,周边的葛渚、张巷、宋巷等村庄,周氏当然成为大姓。于是周氏大公堂(亦政堂)成了家族的圆心。当时的公堂有很多田地和房产,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除了公堂的开支之后,就是免费扶持家族的后生读书考学。而那些考得一官半职之后的后生们,不仅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当然也掏出钱财,反哺公堂。如此循环往复,公堂积存越多,扶持后生也多,后生回报也就越多。

也许周氏家族一直以文为荣,鼓励后生读书,因而多年来歌岐村也积淀下了深厚的尚学之风。原先的小公堂很早就改为周氏私立学校,后来又改为歌岐小学。而周氏大公堂早在1946年就成为江苏省溧阳中学,直至1954年才搬迁到溧阳城里。而今,当年公堂的痕迹只存在村里老人的记忆之中和历史的文字记载之中。不过,还有一棵可以见证当年历史的柏树依然挺立。老人说这柏树有400多年了,当年在公堂里共有八棵这样的柏树,现在只剩下这一棵了。

很想在歌岐村走走、看看,希望能在老村的岁月缝隙中找回一点当年的痕迹。四面环河的歌岐老村,以前的船口早已消失了,以前狭窄晃悠的木桥也都成了公路大桥。当年的婆石桥(据说是村中婆媳两人见村里人苦于摆渡,乃用纺纱织布的钱,建造的一座石拱桥),如今已被钢筋水泥大桥所替代。村里除了还有几口老井和散落在村中的雀杆石之外,不见古树,难见老屋。村里的老先生说,村庄毁在长毛手里了,当年许多房屋被烧毁,许多村民被杀害。长毛造反前村里有8000多人,长毛之后,仅存下1800多人。另一次浩劫是日本鬼子进村,同样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什么样的老村能经得住两次如此大的劫难?这是一个村庄的永远的伤痛,也是村庄历史文明的重创。

好在历史还在发展,村庄还在继续。房屋毁了可以再建,何况歌岐村一直是一个崇尚教育之村呢!所以村里特别容易出人才,据村里老先生回忆说,那年,也就是解放后不久,在城东区所有的大学生中,歌岐村占到一半,这其中就有被当今法学界喻为“罗马法活词典”的周楠先生,他撰写的《罗马法原论》,与梁启超、蔡元培、费孝通等人的35部著作一起,被选入商务印书馆的“百年文库”。

虽然歌岐老村的古老痕迹难以寻觅,但老村的历史犹在,文化犹在,风情犹在。老村以根深干壮之势,正以新的姿态,新的精神绽开新的枝叶。如今,老村又踏上了新时代的鼓点,迈向新的历史,续写新的辉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