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9年0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副刊
2009年01月19日

百家塘

阅读量:1857    本文字数:1550

赵善坚

 

每个村的村名都有来由,或因地因人,或因事因物。位于戴埠镇最北面的百家塘村也不例外。百家塘是因为当地有个百家圩,圩中有上百只塘而得名,据说村中还有百家姓氏。

从新溧戴公路到南水西村向东转弯,沿水泥路直行不久,此村就立于眼前。近两百户人家的村庄并不算大,但村里竟然有一条近二百米长的老街。这在一般的大村也是十分罕见的。老村枕河而居,老街沿河而设。窄窄长长的老街被两边的店面和菜摊挤得更为狭长。上午七八时,是街上人气最旺的时候,人多得让你分不清是卖完菜的还是来买菜的,是喝茶的还是逛街的,是村上人还是游人。街上各式各样的菜都有,大多是农家地里刚送来的,新鲜水灵。街面的店堂内,各式货物应有尽有,还有小型的超市。

百家塘何以有与该村不相称的活跃而忙碌的集市?这全是因为该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该村属“两市四乡”交界之处,是在溧阳、宜兴两市的戴埠、溧城、元上、埝头四乡镇的交汇处,与宜兴仅一河之隔。河流可以隔断土地和村庄,但隔不断人们的联系和交往。因为河上架有三座桥,四乡多村的阡陌交通、商业往来变得自由而通畅。再加上村前有一个轮船码头,这是以前戴埠轮船的必停之处。寒往暑来,日久天长,这里自然就成了方圆十多里范围内的商业中心,周边村庄的老百姓都爱来百家塘卖菜、买菜,购物选货。

百家塘何时成村已无法探查,只知道最初这里是王家的一片滩涂。后来围圩造田,人进水退,形成了今天的村庄和大片的圩田、池塘。也许这里是王家最早在此休养生息的地方,后来有众多百姓在此杂居,所以村中王家仍然是大姓,还建有大小两座王家祠堂。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方充满水的灵气之地,清代末年也出过朝廷的三品官,曾出使到今天的朝鲜国。姓任,据老人们说,是康熙年间进士任兰枝家族的后裔。

据村上的老人说,历古以来百家塘就是十分兴旺的地方。以前村里曾有六家豆腐坊,十三爿半茶馆。何以有半爿茶馆?只因一般茶馆都是清早开馆营业,但村里有一家却是吃夜茶的,所以算上半爿。村里还设有供销社、医院、邮政代办所、学校。这足以说明当年的兴盛和繁荣。当年的老街也是青石板铺就的,一块块码得很整齐,也十分光滑。

老村在变,以前的青石板街改成了水泥大道;当年沟通四个乡镇的木桥现在已改建成水泥大桥;王家大祠堂后改建成小学,据说当年的百家堂小学很大,不仅周边村的前来就读,就连宜兴那边的孩子也来此读书,而且学校也办过中学。当年忙碌且重要的十字水道,如今水浅草丰,不见行船,倒是新的溧戴公路从村庄不远处穿过,自然就冷落了这条河流。

豆腐作坊还有几家,村上人说,百家塘的豆腐很好吃,不仅仅是多年的家传,更是用卤水点的豆腐,因而特别的细腻白嫩,城里人也专程来这里买豆腐。茶馆还有,但只剩下一家了,这可是一家百年老茶馆了,开业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子承父业,现已传至第三代,真有点文物的概念了。

百年老茶馆的百年老屋升腾着热热的水气,百年老屋里上百人的茶碗飘飞着清清的茶香。茶馆里坐着的很多是周边村庄的老人,多年来老人们一直保持着喝早茶的习惯,夏天三点多、冬季五点多就来泡茶馆,南语北调,古往今来,都在一壶壶的茶水中消磨殆尽。

然而茶馆越来越少,是因为喝茶的老人越来越少。茶馆老板说他不会把茶馆再交给儿子了,因为再过几年更没人来喝茶了。

茶馆也要歇业,也要进博物馆了,这里面多少还带有点遗憾和感叹,就像我们现在的老村,老屋、老树、老路、老桥越来越少了,而现代的元素却越来越多了。

这是必然,也是无奈。百家塘的老街,百家塘的老茶馆,还有那些喝茶的老人,就像一幅亘古的画卷,深深刻在百家塘人的记忆里。但愿这茶,这水,这方土地能把百家塘人灵魂里古老文明的脾性传承下去,就如这江南特有的,垒着七星灶的老茶馆。这些始终是正在百家塘的人和走出百家塘的人,以及像我这样来过百家塘的人内心深处绵绵不绝的乡情乡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