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桑“漕河”入画来
□ 谢泉平
整治后的丹金溧漕河溧阳段金家桥
漕河,是我们江苏省丹阳、金坛、溧阳(三市县、区)的老地名了,上了岁数的丹阳、金坛、溧阳市民,无人不知。在溧阳,人们更习惯称它为丹金溧漕河。
在以前交通还不十分发达之时,人们的交通出行、货运必须依赖于水运,漕河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回忆。
悠悠漕河水,八百年沧桑风雨,八百年生生不息。
丹金溧漕河全长66.5公里,它北起丹阳七里桥,接丹阳大运河,通达长江;南接溧阳市芜申(安徽省芜湖-上海)运河,与安徽相通,穿千年古城金坛而过。金坛境内从丹金闸至金溧边界盖板桥,长30.7公里,占了整条河流的近一半里程。丹金溧漕河溧阳境内全长15.27公里,从金坛盖板桥-原溧阳轮联船厂(现溧阳凤凰公园),该河一直是丹阳、金坛、溧阳(三市县、区)人心目中的一条“黄金水道”。
据史料记载,该河开凿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间(公元1234年),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过去曾是地方官府向京城运送官粮的水道,称为“漕运”,其古名亦称“运河”。元代金坛城南河上有一座土坝,名“南坝”,致使该河南北不能通航。南坝北端又称丹金漕河,南端称金溧河。这一称呼当地老百姓至今也习惯沿用。民国24年,政府以“以工代赈”的形式,对该河全线进行疏浚,挖除南坝后,始统称丹金溧漕河。民国时,丹金溧之间冬春枯水季节不能通航,解放初,该河冬春只能走走3-5吨的小船。
1400多年前,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隋永世县(县城在今溧阳茶亭古县村附近)县令在金坛南开凿了泾渎,它就是如今丹金溧漕河的南段(溧金河),而隋大业年间(公元617年),当时县令在泾渎疏浚后为方便两岸百姓来往,在泾渎上修筑了一座桥,为了桥的坚固,在两端用红砖砌成桥墩,所以叫作“甓桥”(溧阳市),也有一说是泾渎有北向南由此收拢,形成瓦罐型,故名为“甓桥”,桥的建成,成为了东西两岸百姓的来往的必经之地,当地聪明的百姓便在此设摊摆点,把家里剩余的猪羊蔬菜拿来买卖交换,慢慢的便形成了一个繁华集镇——甓桥镇(现改为溧阳市别桥镇)。?
92版溧阳县志编撰者曾提到:“宋朝之前,丹金溧漕河是自然河道,然后到了宋朝,金坛有个进士叫刘宰,看到百姓运粮很辛苦,就上书朝廷,要开挖漕河。然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河上修了一座桥,叫“文清桥”,也就是现在金坛区北新桥。”
漕河像一位天生丽质的美人,一年四季淡妆浓抹总相宜。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中,漕河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舳舻相继,商旅不绝。河堤上芳草萋萋野花香,蜂鸣蝶舞嬉戏忙。牧童骑牛奔堤上,胜似骑兵巡边疆。河中心,水禽成群鱼虾肥,菱荷飘香芦花扬。大河两岸,桃花红了菜花黄,麦浪滚滚稻花香。炊烟袅袅现村庄,桃花源里耕种忙。多姿多彩,变化无穷。捕鱼的季节里,河面上出现叶叶小舟,船头的渔人手把旋网牵着理着,船尾的渔人,双手握桨,自如地进进退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画。采菱的季节里,一拨拨姑娘、媳妇,每人掮一只匝盆放到河沿上,轻巧地坐进去,下河采菱了。悠扬的乡村民谣歌伴着铜铃般的笑声传进行路人的耳中,忍不住驻足观望:真是牵纲翻叶恣采摘,四角翡翠坠满叶,几袋烟功夫,载满菱角的匝盆络绎划向岸边起菱,引来一群馋嘴的孩子。
在顺风顺水时,河面上商船千帆竞发,片片白帆从眼前飘过,消失在蓝天白云的尽头。若遇到逆风逆水行船,白帆降下桅杆,船工上岸背纤,长长的纤绳拽着重重的货船,纤夫们倾身向前,一步一步迈着,河岸上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脚印,一眼望不到头。遇到遭大水的年头,从南山区直泻而来的洪流浩浩汤汤,在漕河里打起旋窝,使人胆战心惊。大河水位涨高,此时河面宽似大湖。风推波助澜,沙涨荡白浪滔天似万马奔腾;惊涛拍岸,发出怒狮般吼叫,似乎要推倒圩堤。这时圩堤上三、五里设一个站,搭起一个小茅舍。一拨一拨的送筹人急急忙忙,络绎不绝。漕河两岸孕育的村镇星罗棋布,溧阳市别桥、金坛区指前镇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漕河从北向东南穿境别桥、溧城镇而过,拥有许多精彩的历史和人文景点。
隋唐建县以来,通过丹金溧漕河将运河文明带到了,又通过畅通八达的水系将外来的文明输送到丹阳、金坛、溧阳(三市县、区)的每个角落。我们发现:今天的漕河,这里还有许多像泓口丝弦、别桥舞龙灯、《淳化阁贴》石刻文化、马家村名人文化、上宅里将军马灯、伍子胥传说、史贻直的故事、焦尾琴的故事、沙涨村合剌普华墓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廊道与文化景观。
这条河繁华在南宋时期,漕河成为北上抗金运送粮草、南北举子进京赶考、富商大贾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800多年来丹金溧漕河几经疏浚和改造全线通航,丹金溧漕河两岸也迎来了一批人口大迁徙,特别是南宋南迁后,黄河流域的一大批难民经京杭大运河,丹金溧漕河迁入丹阳、金坛、溧阳等地,使之成为了江南水乡又一片人口密集地。?
解放后,丹金溧漕河再次拓宽疏浚,使之成为了五级航道。丹金溧漕河在50年代至80年代,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该河由于缺少系统的,规模化的整治。丹金溧漕河就像一个身背沉重包袱的老人,在艰难地踽踽独行。航道出现了许多问题,事故和堵航事件屡见不鲜,也发生过惊人的故事,在2000年发生过溧阳市境内一周内连塌二桥(金家桥、道成桥)事故,惊动了当时的原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深夜赶赴溧阳道成桥村勘察。
丹阳、金坛、溧阳人盼望整治改造这条河。早在几年前,“丹阳、金坛、溧阳要开大河”的利好消息就传遍了丹阳、金坛、溧阳。2014年,国家投资30多亿元,对漕河“五改三”改造,并在丹阳、金坛、溧阳设置了锚地港区,前年就已交工通航了,千吨船舶畅通无阻。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丹金溧漕河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沿线各乡镇利用拓宽整治运河的机遇,对原沿河街道进行景观改造,给沿河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水上风景线。
丹金溧漕河的旧貌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如今的丹金溧漕河经治污,河水清澈澄净,两岸的大理石雕花狮子头护栏、青青垂柳,香樟、桃树、桂花树等相映成趣,茂盛的花草绿树成荫点缀在古亭楼阁之间,异彩纷呈。漕河的古韵情怀与现代繁华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温存而亲切。每当夜幕降临,漕河两岸集市的灯火和河边的景观灯把濑江映得流光溢彩,美丽的夜景在流淌了几个世纪的流水中欢快地跳跃。一派园林造型的古运河还成了丹阳、金坛、溧阳市民、游人憩歇怡情的好去处。
漕河啊!你的历史太长了,你经历的事太多了,原谅我不能把你的故事一个一个写下来。丹金溧漕河,我为你骄傲;漕河,我为你自豪。你从异地而来,跨越千年,默默奉献,浩荡无私。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中升华,在升华中长存。历经了八百年沧桑风雨的漕河如今正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滋养着河两岸的无数居民。我坚信,以丹金溧漕河为纽带的丹阳、金坛、溧阳(三市县、区)也将引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