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陆笪
□ 王祖芳/文 邹迪/摄
去年冬日,有幸见到了陆笪村,一个已八百年历史、居住着诗人陆游后裔的古村,苏皖人正在如火如荼地打造中的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那一次的遇见,邂逅了一份难忘的美丽,忘不了“婆和桥”背后被陆氏后人津津乐道的感人故事,忘不了陆氏宗祠的恢弘气派……
时隔三个月,近日,溧阳宋团城文化研究会组织采风活动,我有机会再次见到陆笪村。如今的村庄,已出落得越发标致。春雨中,整座村庄被笼上了一帘烟雨的缠绵,似粉墨春秋的漫卷,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溪水淙淙,杨柳依依,美音缭绕,莫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近三百五十户人家分住在陆笪河的南北两岸,连接两岸的除了有“婆和桥”“真情桥”“西桥”等五座桥,更有割舍不断的亲情、邻里情。古碑、古桥、古井,带着时光的印记,演绎着一段段人间佳话。
雕梁画栋的陆氏宗祠,坐落在“婆和桥”北堍西侧。陆氏先人陆游的一座白玉塑像和“忠厚传家”四个红色大字正对着宗祠大门,分外醒目。一堵白色长墙上刻着陆氏家族历朝历代的名人、陆氏家训、陆氏后人在屡次劫难中舍身抗敌及英勇护谱的故事。边走边看,陆氏先人的面容变得清晰起来:曾担任过溧阳县令的陆子聿,其父陆游专为他作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足见他深得父亲陆游的喜爱和厚望。子聿不负父望,期满升迁时,百姓“攀辕以留”是他政绩不凡、深得民心的最好佐证。陆立基迁居水土深厚的陆笪,在此开枝散叶,恩泽后人。翰林学士陆贽,为相时仗义执言,退后著书立说,供人们治病使用,德泽后辈。急公好义的陆南一,曾“千仓万箱,赈灾恤孤”,被明翰林学士宋濂称颂“静之性敏且刚毅”;镇抚将军陆秀一,“法严而政和,军民咸乐,有羊叔子之风”……这些影响历史的陆氏名人,从时光隧道中款款走来,让我们感之叹之。而那两位舐犊情深的母亲为赴京赶考的儿子制作扎肝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无法忘怀。母亲的贤惠促成了儿子的成功,成就了溧阳的一道传统特色名菜。陆氏家族的遗风遗训,在后人的血脉里得以传承,格物致知。
三座青砖木窗的仿古小屋名为“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古朴清雅,分散在村中,是不能不看的景点。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凄婉悱恻,令人扼腕叹息。词人当年一首即兴题在沈园墙上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道尽了他错失至爱的复杂心情。今人再来感受一下《钗头凤》的意韵,也许能拂去历史的浮尘,有所思,有所悟。循着村中的古道行走,马蹄声犹然在耳,由远及近,由慢到快,清脆悠长,久久回荡。
有文友说,在陆笪可以“煮酒闻青梅”;有文友却认为在此比饮酒更适宜的是钓鱼,我们虽然没有陆禹思的才思,没法写出像《钓经》一样隽永的名篇,但烟波垂纶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心境;有文友已做好打算,周末时一家子来此,在花丛柳林间穿行,和村中那棵古老的青桐树合个影,品一杯陆笪本地产的皇菊茶,不失为一种极佳的休闲方式。来陆笪吃什么、玩什么,本就是见仁见智的选择。
在项目部负责人的引领下,“馄饨店”“山阳面馆”“转角路(溧阳话读作‘转咕噜’,意为‘兜圈子’)”“禅心筑”“丰收仓”“乡音庐”……这许许多多景点构成的陆笪村,犹如一幅画卷在我们的行途中一一铺陈开来。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可避免地与机会擦肩而过的经历,但是不来陆笪,绝对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走在村中,我们叹为观止,同时满怀好奇:设计者缘何有这样的匠心,或许这是一种专业精神和智慧的凸显?或许是因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随着与项目部负责人谈话的深入,我们的猜测得以验证。心中有爱,生命就会处处花开。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陆笪将会与就近的水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竹箦丫髻山、别桥原乡、塘马等处形成“溧阳1号公路”北片区旅游网,而融合古今、聚合多元化元素的陆笪村无疑是又一令人瞩目的亮点。
朴实的地方,更容易让人亲近。陆笪,我会再去,去感受她别样的风采,也为寻找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