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天目湖白茶健康发展的调研报告
□ 市政协常委会
编者按:
天目湖白茶声名远播,溧阳城市宣传品牌“美音溧阳,自在茶香”朗朗上口。很多读者虽然有品饮天目湖白茶的习惯,但对其历史可能不太了解。
前不久,市政协常委会围绕“天目湖白茶健康发展”课题进行了专题协商,形成了《关于促进天目湖白茶健康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不仅详细阐述了天目湖白茶的渊源、发展历程、获得的荣誉等,更深入分析了天目湖白茶的现状,指出了问题,提出了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不仅是一篇指导性、实践性很强的调研文章,也是一篇知识性、可读性俱佳的科普文章。经市政协授权同意,现本刊刊发这篇调研报告,希望读者们在阅读后更加关心支持天目湖白茶发展,更加爱上溧阳这座美丽的城市,也热诚欢迎读者们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
溧阳种茶历史悠久,但茶园面积很小,现在山间竹园里偶见野生小枝茶树。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四大开发”之一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扎实促进了溧阳茶产业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天目湖”系列农产品,特别是天目湖白茶的品牌特色。近年来,“美音溧阳,自在茶香”更是提升为城市宣传品牌,朗朗上口之余始终回味在人们的生活中,烙印在人们的印象里。
天目湖白茶是在溧阳引种于浙江安吉的“白化变异”绿茶品种,经“杀青—理条—成型—干燥”工艺制成,一般来讲同时具备以下特点:茶树种植范围符合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即溧阳市境内;原料为黄叶类白化变异的茶树芽叶;制作特色为炒烘结合、压棍成型;干茶色泽绿润、透显金黄,汤色鹅黄、清澈明亮;茶香栗香馥郁、唇齿留香;茶形细秀略扁、形如凤羽,叶张玉白、茎脉翠绿;茶味不苦不涩、鲜爽甘醇、回味生津,彰显色、香、形、味、美之五大特色。
自1997年溧阳农业人引进种植白茶,天目湖白茶逐步发展成为溧阳农业的主导产业,成为南部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成为关联度、带动力和生态功能极强的优势产业。经过20多年面积产量的扩张和品牌建设后,现在天目湖白茶的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都面临提升瓶颈,亟需予以破解。为此,市政协常委会根据全年工作计划安排的“促进天目湖白茶健康发展”专题协商课题,于今年7月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深入镇区、茶企调研,召开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并召开十五届十九次常委(扩大)会议,围绕课题进行了认真协商讨论。
一、天目湖白茶史中浓缩了溧阳农业的创业史、奋进史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溧阳被列为全国丘陵山区开发示范县。市委、市政府抓住这股东风,引进良种、改进制作方法,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引领茶叶消费提档升级。天目湖白茶从引进种植到成为拥有现今规模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史,是溧阳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无到有。1997年,戴埠镇李家园茶场(当时为村办集体茶场)引进了3000株白叶1号茶苗,种植了0.5亩。由于对此品种不甚了解,只有靠路边树荫下的一行茶树成活,后被废弃。引种虽然不成功,但反映了溧阳农业人发现探索、敢闯敢试的精神。
(二)从有到大。这是一个发现白茶价值,政府鼓励支持,白茶产业经济迅速壮大的阶段。2000年开始,当时的横涧镇、天目湖镇规模化种植白茶。由于显著的经济效益,市政府大力扶持发展白茶产业。截至目前,天目湖白茶种植面积超4万亩,产值超10亿元。
(三)从大到优。这是一个培育品牌,追求品牌价值的阶段。市政府精心呵护培育天目湖白茶品牌,并大力向全国推广提高品牌美誉度。天目湖白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近日,天目湖白茶获得江苏省首批1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天目湖白茶系列中的“玉枝”“玉莲”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富子”“田家山”等7个品牌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数只产品被认定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近十多年来累计获得“中茶杯”“陆羽杯”等各类奖项147个,尤其是2007年入选人民大会堂特供茶,使天目湖白茶的品牌力短时快速达到了巅峰。持之以恒的品牌争创,不仅提高了天目湖白茶的品牌价值,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更为溧阳成为名副其实的“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
具体做法是:
1.政府加强鼓励引导扶持。一是将白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鼓励发展。市政府大力宣传种植白茶典型经验,制订了发展白茶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白茶面积稳步扩大。二是将白茶规模企业作为重点农业项目予以扶持。为促进白茶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我市优先安排上规模白茶项目申报省、常州市农业项目,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现拥有2个省级、10个常州市级龙头企业和42家溧阳市级龙头企业。三是将白茶生产企业以专业合作社形式予以集聚。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的方法,将上一定规模的白茶生产企业组织起来,建立了天目湖白茶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市场价格,统一广告宣传,有效地规范了白茶生产和销售行为。
2.实施白茶科技入户工程。结合高效园艺科技入户工程,聘请在生产一线、有丰富产销经验的人才指导白茶生产销售,推动全市白茶产业健康发展。针对茶园是露天工厂、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特点,市农业部门与气象台联动建立物联网,开展茶叶生产气象预测、预报和防御工作,减少茶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全面实施白茶绿色种植。以部、省、市级茶叶标准园创建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田间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立喷滴灌系统,使用茶园耕作机械,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技术防治病虫害,并建立农药采购、使用、贮藏、处理和防治档案,推进茶产业走装备设施化、生产科技化、管理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安全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积极开展白茶“两品一标”认证。加强对茶叶加工工艺的研究探索,引进先进生产流水线,大力开发优质天目湖白茶。已获得认证的有机茶面积2495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5290亩,是农业部确认的全国有机茶示范基地。
5.大力推行“互联网+白茶”。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升级白茶原料的流通与交易体系,包括品质鉴定与分级、仓储与物流、交割与结算等,保障流通与交易的公平安全高效。
二、当前天目湖白茶发展面临徘徊期、瓶颈期
虽然天目湖白茶产业在生产、管理、品牌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
(一)白茶芽叶不白。白茶春茶嫩叶会显白,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特性,让天目湖白茶有着常茶达不到的品质。但是由于品种、土壤、温度、海拔、施肥管理等原因,致使白茶在早春萌发出的嫩芽不露白、不见白、不发白,尤其是春茶前大量使用速效氮肥,会导致白化程度下降和提前返绿。白茶芽叶不白不仅影响外观,也影响口感,更影响茶叶的品质。
(二)品种更新滞后。我市最早引种的白茶树树龄已接近20年,即将进入衰老期,加上部分茶企过分追求产量、过度施肥等原因,造成茶树品种退化,影响了白茶的产量、质量及效益,白茶品种更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品牌提升乏力。一是标准化管理难。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目湖白茶”属公共品牌,而仅天目湖地区就有白茶商标73个,品牌数量多,单体产量小,布局分散,导致白茶生产难以推行标准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压力较大。二是提升任务重,与国内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知名茶品相比,“天目湖白茶”在创建国内、国际品牌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产品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品牌建设停滞不前。“天目湖白茶”争创的许多省级以上品牌,大部分只是在一些规模茶企之间的“轮换”和“叠加”,新创知名品牌较少。四是品牌引领机制缺失。如何充分发挥好“天目湖白茶”的品牌效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四)营销压力较大。在经营主体方面,龙头企业体量偏小、数量偏少。全市天目湖白茶最大的产销型龙头企业年销售额不足4000万元,超1000万元的企业仅有7家,缺乏“航母型”企业来更有效地联结茶企、茶农和市场。在营销手段方面,大多数茶企仍停留在原始的自产自销、产地销售和熟人销售模式上,缺乏代理销售、连锁销售、网络销售等专业化的产销联结机制。在经营秩序方面,无证生产经营、用外地白茶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等事件时有发生。
(五)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单一,全市深加工企业屈指可数,大量的中低档鲜叶原料、茶下脚料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速溶茶、茶饮料、茶保健等产品几乎空白,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短,天目湖白茶大多只是作为旅游景点的补充,茶景、茶苑、茶坊、茶舍等茶旅融合产品刚刚起步。文化短缺,白茶文化挖掘不深,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阶段。
三、良方推动天目湖白茶上新台阶、创新辉煌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茶业市场,天目湖白茶亟需在众多的茶叶种类中保持相应地位;作为“美音溧阳”的载体、“自在茶香”的实体“金名片”,天目湖白茶更有提升的必要才能更好地宣传溧阳。为此,要围绕天目湖白茶打造长三角知名茶叶龙头品牌的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主体作用、行业商会的组织规范作用,坚持高端、精品定位,强化科技支撑,传播白茶文化,持之以恒地内修品质、外修品牌,确保稳居全国名优茶行列,使之更好地成为溧阳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与“自在茶香”意蕴相互赋能、相映成辉。
(一)良种。茶树良种是支撑天目湖白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以引为主:相关部门要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生长能力强、白化程度好、理化品质佳的优良品种,特别是无性系良种,如中白1号,不断提高全市茶树的质量。在引进过程中要加强论证,不能人云亦云,避免引进不良品种、退化品种。适度改造: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推进衰老低产茶园连片改造、换种改植,稳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新茶园。更新改造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程组织实施。鼓励繁育:白茶品种作为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基础, 需要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以提高自主性。由于育种太难、过程太长,建议由市农业部门牵头,组织茶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选育品质和抗性优良的茶树品种,选择合适区域建设高标准白茶母本园,建立高效快繁体系,满足茶企种植需求,提高种植水平。
(二)良地。土壤是茶树生长的立地之本。市相关部门在审批茶企建设和指导茶企生产时,要以茶树高效栽培、优质高产和保护好生态环境为目标,把相关技术知识推广普及到位、把关到位。在茶园选址上,茶不怕坡,要依据白茶喜阴、在弱光条件下生长得更好的特性,选择背阴显阴的山坡园地。在土壤条件上,应选择生态环境优良、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微酸性红棕壤土。土壤要具备良好的沥水性,过粘通透性差易板结,过砂保水、保肥性差易受旱。在茶园环境上,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植被,改良改善茶园土壤,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美化环境的目的。鼓励茶园适度种植银杏、桂花等树种,防风、防霜、固土、储水,改善茶园局部小气候。在设定宜栽区域上,一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注意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域。二要从提高白茶质量出发,劝止平地种植白茶。
(三)良法。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各相关方要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白茶产量、提升质量、彰显形象。施肥法:建议市农林部门引导茶企牢固树立“质量是过程的结果”“高品质带来高效益”的理念,杜绝普遍的过量过度给肥现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控肥限药措施,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工作,活化土壤,培肥地力,实现天目湖白茶优质高产。治虫法:坚持以农业、物理、生物技术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方针。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粘虫黄板(绿板)、灯光诱杀、性诱剂杀虫、超声波杀虫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防治次数和用量,维持茶园有效生态平衡,确保白茶安全优质。除草法:白茶较易遭受病虫害,一定要加强对茶树的管理,保持茶园无杂草。茶树幼苗生长弱小,易受除草剂药害,且根系浅,易受旱害和冻害。因此,幼龄茶园宜采用人工除草,并增施有机肥。为提升白茶品质,建议全面推行人工除草。加工法:手工生产天目湖白茶,人工花费高,操作掌握难度大,没有十年及数十年的学习与探索难以有成。而机械化、标准化加工制作白茶,易学易掌握,人工花费少,产品质量稳定。建议加大推广新型白茶加工机械力度,推行加工全程清洁化、自动化,以机械化、规模化提高白茶生产质量和效率。泡茶法:由于天目湖白茶清洁独特的制茶工艺,干茶最好冷贮,提倡用沸水冲泡,充分激发其色、香、味、形、美,不提倡洗茶。
(四)良序。发挥好职能部门、商会和合作社以及茶企作用,全面规范生产、经营流通秩序,合力打造天目湖白茶品牌建设的良好环境。发挥好职能部门严律作用。强化天目湖白茶商标管理和“天目湖白茶”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监督天目湖白茶种植、加工、品牌管理、质量安全、新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强力加强行业管理。建议拟定规范行为准则,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切实加强茶叶包装标识标注管理,严厉打击冒用商标和地理标志行为以及出租、出借、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行为,取缔一切白茶“三无”产品,净化天目湖白茶市场。发挥好商会、合作社互律作用。商会、合作社要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好地成为行业代言人和监督自律的有力组织。要致力于推动标准化茶园的建设,保证天目湖白茶品质的一致性。积极和中茶所、浙江大学、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升天目湖白茶品质。协调和增进会员之间的联系,促进各会员茶企互帮互助、合作共赢。从会员茶企做起,密切关注白茶市场,举报侵权线索,共保共建共兴共享“天目湖白茶”品牌。发挥好茶企自律作用。建议组织全市所有生产经营天目湖白茶的茶企、茶农、茶商签订行业公约,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提供质价相符、安全健康的白茶产品,杜绝掺杂使假现象,坚决不向消费者销售伪劣白茶。
(五)良才。人才是推进整个天目湖白茶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建立白茶人才培养机制,联合江苏、浙江等地涉农高校培养白茶专业技术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提升白茶科研水平,提高科技对产业的贡献度。建议市农业农村局和各茶叶主产镇配齐专业从事茶叶科研和推广的技术人员。大力培养本土专家。建立从制茶到评茶、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完善培训体系,指导有关茶企申报技能等级证书鉴定点。培养一批能熟练使用新型制茶机械的白茶行业工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产量,缩短制成时间。
(六)良品。产品销售解决的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品牌建设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问题。要以品质提升品位,以品位助力品牌,进一步提高天目湖白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产品感知和品牌价值规模。坚持高品质。天目湖白茶是小品种茶的事实,决定了其只能做品质,而非做规模。要引导茶企始终把品质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盲目追求产量而降低天目湖白茶品质,影响“天目湖白茶”品牌。鼓励企业制定标准,规范生产加工工艺,努力将质量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对于后期鲜叶,可利用开发中低档红茶、速溶茶、抹茶等产品,引导茶企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白茶提取物的技术研发,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精深加工业。坚持高品味。把握好天目湖白茶作为礼品和商品的关系,关注客户群体的健康消费导向和需求,大力宣传白茶的健康功效,使白茶成为现代健康生活高级茶品和消费习惯,突出和巩固自身独特的、鲜明的高端品牌个性。坚持育品牌。持续推进天目湖白茶品牌建设是促进白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实施“母子”品牌战略,确立母权职权,制定企业使用“天目湖白茶”品牌的规范细则,维护“天目湖品牌”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天目湖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用标企业各生产环节进行定期严格检查。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天目湖白茶》地方标准,并申报国家级标准。统一使用“天目湖白茶”名称而非“溧阳白茶”进行宣传推广,不支持市场上使用“奶白茶”等杂乱名称,杜绝白茶生产经营散乱局面和给人不够品、不上位的印象。
(七)良策。天目湖白茶产业要进一步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资源整合作用,把全市茶企团结起来,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一要强化全局谋划。建议编制出台《天目湖白茶五年发展规划》,明确白茶产业的发展定位、目标、方向和重点,以真招实策谋划天目湖白茶产业长远发展。建立白茶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扶持规模茶企和科技创新等。结合全市特色小镇、溧阳茶舍规划建设,统盘考虑布局白茶经济元素。二要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鼓励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经营理念新、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白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白茶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扶持力度,引导茶农精耕细作、企业精深加工,形成种植、加工、制作为一体的产业链,解决家庭种植产品质量效益得不到保证等难题。加快出台设施农业用地审批办法,更好支持白茶产业发展。三要加快市场建设。建议加快建设天目湖白茶交易市场暨名优农产品展示中心,严格市场进入条件,鼓励更多使用“天目湖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入场交易,形成和苏浙皖边界市场茶叶交易中心高端天目湖白茶和中低端白茶、天目湖白茶和外地白茶分层分类销售、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格局。顺应时代趋势,以电子商务为引领,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白茶流通渠道,线上强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可入驻“自在溧阳”等APP;线下建议政府扶持茶企在重要节点城市建立天目湖白茶旗舰店、专卖店、茶舍等,统一标识和门店设计,在有效拓宽市场渠道的同时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出了苏杭,美在溧阳”。四要弘扬白茶文化。充分挖掘弘扬白茶文化,将产业与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促产业提升,产业促文化传扬。建议在中国·溧阳茶叶节中举办天目湖白茶展销、斗茶等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以茶载文,广泛宣传白茶文化的精髓内涵。选择自然风光美、基础设施好的茶园建设茶博园,利用溧阳茶舍、茶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集观光、体验、品鉴、购茶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实现茶旅融合、互动双赢。充分发挥茶叶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参加茶博会、举办茶文化节、采茶炒茶比赛、茶艺茶道表演等丰富茶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白茶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