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溧阳锡剧“第七代传人”点燃锡剧传承星火
(韩一宁) “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 ”1月14日,江苏省戏剧学校的排练厅传来一阵阵悠扬的戏曲声,走近一看,原来是我市锡剧团的20位“第七代锡剧传人”在举行汇报演出。
小朋友们的一招一式和字正腔圆的唱腔颇具演员范。“真没想到短短半年时间,孩子们进步这么大。看到他们如此积极向上,我对溧阳锡剧的发展充满信心。”市锡剧团团长胡星边看汇报演出边拍照记录。
锡剧俗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曲调有簧调、老簧调、大陆调、紫竹调等,富有江南水乡汉族民间音乐的特色。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被誉为“太湖一支梅”。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5年,国务院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确立了由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新时代,戏曲这个“非遗”国宝应如何面对传统和创新,又该如何薪火相传?
为了在新形势下抢抓新一轮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2020年6月,市锡剧团与江苏省戏剧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面向各地招生,寻找溧阳锡剧“第七代传人”。这距离溧阳市锡剧团大规模招收后备人才已经过去了15年。短短一个月不到,就吸引了200余人报名,考生不仅有来自常州本地的,还有来自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的,甚至还有安徽等外省的考生。通过层层评比,最终,12女8男共20人脱颖而出,成为溧阳锡剧的“第七代传人”。我市锡剧团委托省戏剧学校订单式培养这20名锡剧“第七代传人”。6年后他们将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进入溧阳市锡剧团工作。
我市锡剧团始创于1947年,原为国华剧团,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锡剧第一代女腔奠基人、溧阳籍锡剧大师杨企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兰英都曾是市锡剧团的当家花旦。
近年来,市锡剧团在积极做好锡剧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溧阳特色文化,创新打造精品工程,创作编排的《等你回家》《稻草人》《天目湖之恋》《金瓜子》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同时,每年还开展送戏下乡、锡剧周周演等惠民演出,年均演出超过150场次。
“锡剧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创新发展。溧阳锡剧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对于未来,胡星充满信心。他说,希望能早日看到这20名锡剧传人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将锡剧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