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精神代代相传
——访将帅之孙粟志军、陈正国
□ 张燕 邓超
阅读量:2751 本文字数:16811984年4月,陈正国和外婆楚青在司令部旧址门前栽种松树
陈毅、粟裕(叶挺拍摄)
3月31日下午,天空布满阴霾,间或飘洒细雨,但来水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参观祭拜的人群却是络绎不绝。
在祭拜队伍中,有两位神情肃穆的中年人手捧黄色菊花,来到粟裕、楚青骨灰安放处,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大声说:“爷爷、奶奶!我们来看你们了……我们都挺好的,你们放心吧!”声音已经哽咽,泪水已经滚落……
在纪念馆的茶室,笔者与陈毅元帅之孙陈正国、粟裕将军之孙粟志军进行了交谈。
笔者:两位先生作为将帅的后代,对溧阳水西村有什么印象?
粟志军: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我和正国还小,爷爷走的那年我读初一,正国还没读小学。他俩在我们童年时代就经常讲到水西村,偶尔也会讲些水西村的故事,所以对我们小孩来说印象非常深。奶奶晚年全心全意在整理历史资料,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水西村的革命岁月。爷爷奶奶是在水西村认识的,后来结成革命伴侣,不离不弃,相扶相携走过了一生。陈老总和张茜奶奶在水西村恋爱结婚,两对老人的姻缘都是在这儿定的,这是他们战斗、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地方,对我们两家来说,水西村是非同一般的村庄。爷爷去世前,提出要把自己的骨灰分成19份,撒到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其中就有水西村。奶奶也提出去世后骨灰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放在水西,可见水西村在他俩心中的位置!
笔者:粟裕将军夫妇的骨灰都埋在了水西这片红色热土上,你们是第几次来祭扫了?
粟志军:我从2016年奶奶去世后,每年不止一次来看望他们。因为我工作在上海,除了清明祭扫,一年要来水西好几次。
陈正国:我第一次来水西记得是6岁半,纪念馆门口那4棵松树是我和奶奶一起种的,好像还拍了相片。后来陆续来过4次,这一晃我也是40出头的中年人了。我从小一块儿和志军哥他们长大,对粟裕外公一直叫爷爷,6岁那年,去301医院看爷爷,大舅、二舅说爷爷去世了,我不知道去世意味着什么。只记得有一次因为淘气头撞到了暖气片上,肿了大包,被爷爷数落了几句。爷爷去世后,我跟着撒骨灰的奶奶走了两个多月,因为我那个时候小,还在上幼儿园。
笔者:作为将帅的孙子,你们是如何理解水西精神的?
粟志军:我个人感觉,“实事求是”是水西精神非常重要的内涵。当时,皖南新四军内部领导层产生了分歧,对新四军的去向意见观点不一致,陈毅、粟裕带领一支队、二支队来到溧阳水西村,坚持真理,坚持理想,坚决跟党走,坚定“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的十二字方针,创建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从而打开了江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局面。那个阶段战斗非常艰苦,平均4天要打一仗,一共打了大小200多场仗,但新四军在水西站稳了脚跟,开创了局面,这个历史时期的经验就是“实事求是”,水西精神是值得回忆和总结的。
陈正国:水西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因为水西村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意义非同一般。这正如王必成同志所总结的一样: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
笔者:两位对溧阳的发展有什么期许?对弘扬水西精神有什么期许?
陈正国:我记得1984年第一次来溧阳,水西村的道路还是泥土,不好走。但后来每次来感觉都不一样,道路建设、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现在的孩子们都很幸福,但让他们关注、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历程,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水西是爷爷奶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我们会常来,也希望年轻的一辈能常来看看。现在纪念馆的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展陈利用声光电学现代化手段,让人身临其境,这也增添了参观的乐趣。
粟志军:水西精神是党的实事求是精神的延续,也是一个历史时期革命精神的延续。水西是我们身边的革命教育基地,让大家从精神层面上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感恩心,从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经济建设,这是我们后辈的责任。溧阳我会常来,因为我正和江苏省中关村高新区在谈相关合作项目。水西我会常来,因为从我家后院移植来的牡丹长得枝繁叶茂!
粟志军(左)、陈正国(右)在指挥部旧址合影留念
粟志军、陈正国在粟裕和楚青骨灰安放处鞠躬缅怀
陈正国、粟志军和本文作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