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九皋 声闻皖江
——寻访芜湖现代报业民主进步人士张九皋
□ 心远庐
“张九皋先生在安徽近代历史上是新闻界中颇具影响的爱国民主进步人士,他是一个敢于向旧势力抗争的报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工商前辈。他热爱新闻事业并立志要为“今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开辟一条光明而平坦的道路”。
晚年的张九皋
张九皋先生(1887年元月19日—1963年6月9日)原名张可铣,号鹤影,是近代安徽新闻界颇具影响的民主进步人士。他少年背井离乡,从社会底层走来,顺应当时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为民主进步奋争,在维新人物、地方绅士谭明卿的支持下,在当时的通商口岸芜湖创办了第一张大报《皖江日报》,后又独自创办了第一张《工商日报》。期间,张九皋先生本着反映民众愿望的朴素思想,投身社会革命,以报纸为阵地,宣传新思想,抗击旧势力,殚精竭虑,勤勉深耕,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近期,笔者特地赴芜湖寻访史料踪迹,还具体采访了张九皋先生长孙张孝祥先生。
从学徒店员到报人
九皋先生出生于江苏溧阳一个小店员家里,15岁便来到芜湖恒益参店做学徒,为店东一个清末老秀才所喜爱,不仅有机会接触到书报刊物,还不断得到指点,常常通宵达旦看书,并开始对新闻报业产生浓厚兴趣。一次看到《申报》广告要招收各地访员(通讯员),便写了两封信,投寄出去,然而杳无音讯。志愿并未泯灭,他只感到自己的文字幼稚、学识浅薄,遂更加发奋读书学习。1905年, 刚由学徒转为店员的九皋,又看到上海新出一家《南方日报》,就鼓足勇气化名张鸣皋,连寄三封信,居然成功了,被聘为驻芜访员,月薪六块大洋。九皋兴奋极了,从此专心致志从事新闻写作。一个月后又做了上海《新闻日报》驻芜访员,月薪十二元,兼代分销报纸。不久,他便辞去了店员工作而开始了报人生涯。随后九皋又做了上海《中外日报》驻芜访员,化名张九皋,每月薪金也是十二元,不过遇到有重要新闻发一条专电另外加两块酬劳,也兼代销报纸。因此,九皋每天忙着采访新闻、写通讯、发电报,茶馆戏院、烟馆妓院到处都有他的足迹,许多人都知道芜湖当时有一个神秘的访员叫张九皋。
创办两张地方报纸:
《皖江日报》《工商日报》
九皋先生对疾苦民众怀有深切同情,一步入新闻界,就把一支犀利的笔刺向地方腐朽官僚势力。经过几年报人生活锻炼,九皋先生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变革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和芜湖的维新人士崔尘无、崔松如、谭明卿、赵汉卿、程海鹏等发起组织“体育会”,名为锻炼,实为反清,由于受到清朝官吏注意被迫解散。
1909年,九皋先生因为已经是上海《新闻日报》和《中外日报》两报的驻芜访员,面对萎靡不振的充斥黄色低级趣味的芜湖地方小报,他萌发起创办一张反映民众心声的进步报纸的愿望。他与维新人士谭明卿一起四处奔波,身体力行,筹集资金,日夜兼程到上海添配铅字,又顺道到南京邀请在两江师范任国文教授的桐城潘怒庵来芜担任主笔,九皋先生担任总编,谭明卿担任社长。1910年农历12月21日,安徽近代历史上最久的、唯一的第一张对开大报《皖江日报》终于创刊问世。在九皋先生全新的办报思想指导下,芜湖维新人士和革命党人纷纷投稿,鞭挞时弊,讽刺抨击地方统治者的贪污腐败行为,以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清新明快的白话文,载着革命党人的战斗文风,一扫旧报坛中萎靡陈腐的八股气息,销量迅速上升,深为社会各界人士、民众所欢迎。成为在陈独秀的《安徽俗话报》停刊后又一份反映民声、宣传社会革命的报纸。
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传来,九皋先生极度兴奋,数日内彻夜不眠,于10月12日编发出芜湖第一张宣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号外》。之后,又连续发了三天《号外》。一时间,报社门口人群涌动。民国元年,《皖江日报》又聘请了安徽怀宁人郝耕仁任主笔。郝耕仁是清末秀才,思想激进,曾在沪剪辫并参加东部同盟会,从事革命,与九皋先生建立了深厚感情。
当时,皖江地区是安徽创办报纸最早最多的地区。武昌起义后,芜湖报业一度特别兴旺,先后有创办于1912年的大报《共和日报》,主持人李辛白、总编于椒胆;赵誉船办的《讽报》(即江亢虎社会党人的机关报);还有《安徽日报》《安徽民报》等,小型报纸有《鸠江潮》《演说白话报》《现世报》《皖江潮》《金钟白话报》《醒报》《皖江新春秋》《芜湖花报》《繁华新语》,还有李士林办的《直言报》等等,名目繁多,内容杂乱,时出时停,均不能自筹印刷。到了1915年,除了一两家报纸勉强支撑外,其他全部停刊。这是由于辛亥革命成功后,人民有了言论自由,芜湖报业得以发展,但是不久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恢复帝制实行专制,颁布“报律”钳制言论,一时风云变色。
1915年,九皋先生在商界朋友和广大店员的支持下,决定独自创办《工商日报》,但出于旧情,仍然同时担任《皖江日报》的总编,纯粹尽义务不取分文。10月20日,《工商日报》创刊,九皋先生自任社长。社址设在中山路一家洗衣店的楼上,次年迁移至陡门巷,1927年迁址中二街116号。《工商日报》创办初期,只有一部对开机和少许铅字,版型比四开版稍微大一些,用的是土皮纸印刷,为周六刊,周日休刊。开始全报社只有四人,两个排版印刷工人,主笔、编辑、记者到校对,全由九皋先生一人担任。
在九皋先生的精心经营下,两张报纸不断发展并有新的业务拓展,1932年创办了芜湖至南京的长途汽车客运业务,开辟了芜湖报界办其他业务的先河。但好景不长,因受到官僚资本家千方百计的阻挠和威胁,而被迫解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7日芜湖沦陷,九皋先生在工商报上发表《抗战到底》一文后宣布停刊。九皋先生携带小型印刷机和铅字,带领工商报社的同仁从芜湖撤退到江北三河镇,尽管条件艰难,仍然及时通过电台编辑前线抗战消息,发行宣传抗战的16开《工商报》(三河版),深受当地群众欢迎。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九皋等返回芜湖,与谭明卿的儿子谭邦杰商定,利用《皖江日报》留在芜湖的印刷机器,于1946年2月12日起出版《皖江·工商报联合版》。
然而标榜言论自由的当地国民党政府却对此百般刁难,甚至连续三次大打出手,打伤排字工人,捣毁机器,报社被砸得一塌糊涂。迫于舆论的压力,当地政府不得不向九皋先生赔礼道歉,该报至年底停刊。
张九皋创办的《皖江日报》和《工商日报》
张恨水寄给张九皋的亲笔信
1946年起,《工商报》单独发行,仍为对开日报,至1948年,期发行数达4000份,除工商新闻、商情、广告等内容外,副刊有社长张九皋主编的“陶塘”,总编辑张大荒主编的“长街”“街谈巷议”等栏目,以及苗辰或(黄振国)主编的“草原”等,形式多样,颇受读者欢迎。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工商报》继续出版,4月28日停刊。
1949年4月,解放大军胜利渡江,九皋先生由衷地感到欢欣鼓舞。5月,九皋先生将工商报社的所有财产移交给了军管会。他说:“我办报纸一是为芜湖地方新闻事业的发展,二是为了人民大众,将器材交给人民大众使用,我是很乐意的。”
结缘两位知名人士:
李克农、张恨水
芜湖两报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传播新文化,支持学生运动,打击商界亲日的顽固派,策动全埠的大罢市,抵制日货,并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期间九皋先生和李克农、张恨水两位知名人士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是结识李克农等革命进步人士。
李克农生于芜湖、长于芜湖、求学于芜湖,正是在芜湖革命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逐渐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共特工王”。
1910年,李克农进入安徽公学附小读书,安徽公学是当时安徽革命舆论的中心,陈独秀曾在此教授国文。在这里,李克农最早接收到革命思想,并结识了日后从事革命文艺活动的钱杏邨(阿英),并且终生成为好友。4年后(1914年),李克农考入当时芜湖最有名气的教会学校——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圣雅阁学校。
1917年李克农中学毕业后,在北京《通俗周报》做发行工作,因反对张勋复辟, 被迫离开回到芜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芜湖是安徽最早响应“五四运动”的城市。李克农积极投身到学生运动中,与高语罕、朱蕴山、钱杏邨(阿英)、宫乔岩等,常在芜湖长街上的科学图书社相聚,并给《皖江日报》撰稿,九皋先生成为学生领袖和革命者的知心朋友,工商报社也成为他们经常召开会议和活动的联络地点。其间有纸张店员章朗青(共产党员),在报社共同策划与芜湖军阀马联甲进行了一场罢市斗争。李克农在芜湖创办了培养共产党人的民生中学,九皋先生联合工商界朋友积极为其筹措资金,并担任学校董事长。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蒋介石下令清党,李克农等一批共产党员转入地下,在九皋先生等人的掩护下,先后脱离危险,过江北上。
1956年6月, 李克农上将从北京来芜湖考察期间,专门看望了九皋先生。阔别三十年,经历了巨大历史性变化后的这次相见,令九皋先生感慨万分,赋诗一首赠克农将军:“卅年一别乾坤转,江上相逢乐不支。万里长征餐白雪,三韩制敌耀红旗。异同共处消屏障,世界和平已奠基。今日神州增壮丽,全民忘我更忘私!”对于九皋先生当年对革命的支持,李克农将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是聘用张恨水做副刊编辑。
张九皋创办《皖江日报》时,聘请了郝耕仁担纲主笔。1918年初春,郝耕仁要去广州参加革命政府,便举荐有过交往的张恨水到《皖江日报》工作。张恨水顾虑自己没有经验,又年轻,不知是否能够胜任,郝耕仁写信鼓励他:“他们信得过我,自然也信得过我推荐的人。”于是张恨水来到芜湖,那年他23岁。
张恨水,安徽安庆潜山县人,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可23岁之前的张恨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自从1918年来到芜湖,在《皖江日报》上连载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后,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可以说张恨水来到芜湖后,他的才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在《皖江日报》上连载的《紫玉成烟》是他长篇言情小说的处女作,也是他走向成名的起点。
张恨水的文学历程起步于芜湖,而改变他人生,对其走向文学道路影响最大的人则是郝耕仁和张九皋先生。1913年张恨水在上海认识了郝耕仁,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恨水晚年尚说,是郝耕仁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张九皋先生则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平台。
1948年,张九皋先生用张恨水的书名写成七绝一首:“啼笑秦淮一世家,烟沉玉紫感年华;春明双燕归来日,太平九九梦生花。”这是对他创作生涯的形象概括。
1919年秋,张恨水为维持生计谋更好发展辞去《皖江日报》的工作,到上海继赴北京,成为报社特约驻京记者。九皋先生聘请他为《工商日报》驻京特派员,1920年秋,张九皋先生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报界第二届联合会,在北京期间和张恨水天天见面,常常交谈至深夜,十分愉快。张恨水于1936年抵南京与张友鸾合办《南京人报》,并兼副刊《南华经》主编。张九皋先生全力支持并经常为其撰稿。之后,抗战爆发直到全国解放,两位老人再也没有见面。1956年初,九皋先生获悉张恨水的地址后,即发信函给张恨水并请他代为查询“河图洛书新说明”一稿情况。张恨水也一直打听九皋地址,见到阔别多年的九皋先生来信极为兴奋,立即回信:“九皋仁兄:日前得接手谕为之一快。去夏赴南,因东野兄在合肥曾勾留十日,闻兄在文史馆,由东野电询,闻已去芜湖,而地址又不克详告,只好作罢。顷得专示,真是十年之交又在日前也。弟自前六年,曾得脑充血症,四年尾,方始写作,然而为人过旧,所作文体自知太不合时,思想上非彻底改造不可!弟现被邀政协列席,会期约须十日。春节之后又须下乡体验生活,……兄已年近古稀,弟亦年过六十,一念来日苦短之言,常通消息,亦人生故人略当常聚之乐乎!专颂健安 弟张恨水拜复 一月十九日”信中怀念与九皋先生之间昔日情感跃然纸上。张恨水于1967年病逝于北京,其手迹珍藏至今,其复件曾在潜山张恨水纪念馆展出。
为霞尚满天
1954年5月,九皋先生受聘安徽省文史馆员。1956年11月16日,加入民革,成为民革芜湖市社会支部的一员。1958年被推选为芜湖首届政协委员。
老去心犹壮,孤芳菊傲枝。九皋先生是一个有广博知识的老报人,酷爱古书、谙熟史学和古代哲学。他又是一个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不停探索、追求新知的学者。九皋先生为人正直、豁达大度、刚直不阿,饮誉极高,被誉为当时芜湖报界的“巨子”和“鲁灵光”,曾有颂扬九皋先生的诗句:“寥落生涯笔最豪。卅年心事写江涛,沧桑劫换羡归鹤,风雨犹闻啸九皋。”
张九皋先生洁身自好、情趣逸远常以云鹤自比,一身简朴、两袖清风,对淡泊的生活甘之如饴,始终怀着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陋室何须大,品高雅客多。”据九皋先生长孙张孝祥先生回忆,九皋先生晚年住在芜湖上二街太阳宫31号民居里,一个仅10多平方米的房间,既是书房又是卧室,在这房间内他经常接待各地报社杂志的记者编辑、教授、学者、大学生和朋友,张孝祥就静静地坐在一边听他们高谈阔论。九皋先生过世时,张孝祥已读初中,后来张孝祥加入作协,而后担任主编,这个基因传承应该和他从小随祖父面聆謦欬,耳濡目染不无关系。
张九皋先生对芜湖地方的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晚年潜心研究《易经》撰写了近二十余万字的《中国古代宇宙思想史》书稿和大量有价值的地方文史资料。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易经》是对人类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这部思想史是他潜心研究《易经》的成果和多年的心血。非常可惜的是这些文稿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张九皋先生的新闻工作的实践和报业素养,为公众说话,客观真实报道事实,敢于揭发事情真相,让公众真正了解时事坚守职业道德的品格,对于今日仍有启发意义。
溧阳情结
九皋先生在加入民革时曾亲笔写下《张九皋自传》,其中就具体提到其祖父到溧阳做店员,而后在溧阳县城定居的经历。九皋先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元月19日)农历十二月廿日丑时出生在溧阳县城内西南城根的屏南堂大屋里。父亲张世炀和祖父张继椿都住在一起,其父亲在溧阳西门外和沿街“久和”杂货管内账,其祖父在南河沿街一家藤店里管账,1983年九皋6岁时,全家从屏南堂迁移到水关洞附近的梅家弄,九皋在附近私塾读书。九皋7岁时, 父亲在西河沿街自己开了一家名叫“彙康”的杂货糕饼店,结果大半年就倒闭了,便离开溧阳另谋生路。九皋与母亲回到南京江宁南乡郭村外公朱朴亭家。
九皋10岁那年,其父亲在上海“久和”杂货铺管内账。九皋和母亲又到了上海,全家由离到聚,在上海三年,九皋继续到私塾读书。1900年九皋父亲不幸病故,九皋回到南京南乡郭村继续读私塾。1901年九皋经人介绍到上海东洋庄做学徒,但是很快这家买办生意投资失败,九皋只能在家中帮助母亲烧饭。年底农历廿三九皋经南京家乡人介绍,到芜湖城中张恒春对门的恒益参店做学徒。
九皋先生因为出生在溧阳,其祖父、父亲又主要在溧阳生活,所以对溧阳一往情深。据张孝祥先生介绍,九皋先生去芜湖后至少有两次回过溧阳,一次是1934年,为考察京(南京)杭国道路线车辆运营情况,住在溧阳一夜并到幼年居住的屏南堂和梅家弄两处,还在自己父亲曾做过管账的“久和”杂货店里买了一斤桂圆。还有一次是到南京参加报业会议时,又专程到过溧阳。因溧阳后来没有什么至亲,九皋先生的父亲、祖父先后归葬他们的祖籍南京江宁。1963年6月9日,九皋先生走完了自己奋斗的人生道路。根据他生前遗愿,其棺木也运送到他的祖籍地南京江宁。在九皋先生的墓碑上刻有挽联:“创皖江工商报界巨子留青史 容道德文章天地云鹤凌霄汉。”
张九皋给李克农将军的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