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
——老村拾遗之三(下篇)
□ 赵善坚
在许多时代、许多地域或是作品中,都会出现名门贵族或是有影响力的家族,如《红楼梦》中有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民国时期有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在此我将叙述——
溧阳的五大家族
埭头史家,在溧阳绝对是历史最悠久的庞大家族。其一世祖为汉朝史崇,他居身清正,临阵勇决,文武双全。曾杀赤眉十万来兵,降刘盆子于杜陵之明,破王寻于滍 水之上。后任青冀两州刺史和骠骑将军,封为溧阳侯,食邑万户。史崇举家从杜陵迁溧阳府第,整治水利,疏浚河圩,鼓励百姓以农为本,植桑养蚕,种菼织席。其 封侯世袭七世之久。
埭头不仅仅是溧阳史氏的根基所在,更是全国大部分史氏家族的根基所在。据统计,全国人口中史氏人口约为300万,而从埭头这支史氏繁衍分居至全国各地的就有200多万。所以,如果把史氏家族的传承史比作是金字塔的话,埭头就立在塔尖上;如果把史氏家族比作车轮的话,那么埭头就是车轮的轴心。
史家与马家有点相似的地方是:马家根基在西庄村,兴盛在别桥;史家根基在埭头,兴盛在夏庄村。
夏庄的史氏是史崇第38世后裔从埭头迁来。史氏46世的史玉阳是夏庄史氏一棵大树,官至明朝的“开河道”,大约相当于水利部部长的职务。良田千顷,豪宅相连,还有一座名为“归得园”的私家花园。
夏庄村的史贻直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数任国相。当年埭头村的史侯祠被誉为“江南第一祠”。其占地六十多亩,房有九十多间,更有许多名人诗书字画收藏其中。宗祠前是一条长长的神道,两侧有石人石马静立守候,千年的古树挺立其间,两支高大粗实的华表立于宗祠大门两端。进门后是一座高大的石坊,叫灵雨坊,再向前是仪门,再后就是高大的正殿,上方高悬着由朱熹题写的匾额——“海岳堂”。
从史崇为溧阳始祖,到今天64世的人脉传承中,出过许许多多至今在历史长河中还鲜活着的风云人物。唐代名相史务滋,民族英雄明朝兵部尚书史可法,清代历任工、兵、户、吏部尚书、文渊大学士的史贻直等。据记载,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里,史家共出了宰相及相当职务的有30多人,出过6名状元和520多名进士。建国以来,史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辰,据不完全统计两院院士、大学教授级的就有500多位。
狄氏家族是从溧城镇胥渚村繁衍开来。狄氏家族在溧阳的始祖是狄英(甘肃天水人)。当年“随宋高宗南渡。被荐举贤良方正,任江浙省副使。”
狄氏家族来溧阳后也曾在塘下、宋庄居住过,最后定居住胥渚。这一住就是近千年。自明至清,狄氏家族出了许多人才,而被列入进士之列的就有十二位,这其中有叔侄、父子、祖孙为进士的,还有父携两子为进士的。狄冲是溧阳狄氏家族的第一个进士,其侄狄斯彬在明嘉靖年中进士。狄斯彬曾任御史、南京兵部主事等职,后因与马从谦一起弹劾太监杜泰贪污内府银两之事,反被诬陷,被放逐到边远地区任职。狄斯彬告老还乡后,在胥渚村著书立说,撰写了《山居野志》。
当年在胥渚村有大小公堂十多个,其中大公堂有“大宗祠”和“东野堂”。东野堂共有三进,第一进的匾额上写着“木本水源”;第二进写的是“东野堂”,这一进共有五间,用的是上好的楠木;第三进写着“贤良方正”。
当时狄氏公堂,田有上千亩,在溧阳城的码头街有许多房产和地产都在狄氏公堂名下,同时在码头街也开了许多工厂和作坊。当时的振昌油厂(正昌集团的前身),就是狄氏家族的狄佑人创办的。
周家的根基扎在歌岐。歌岐村最早是叫“戈旗”, 因为周朝在岐山,其意为歌颂岐山。
这一脉传承是由南宋名相周必大的第八世周戴兴(字岐隐)为始祖。周戴兴为南宋之臣,一直扶宋反元。元朝时于苏州起事,失败后从苏州经常州逃至溧阳歌岐。见这里水网密集,四面环河,土地肥沃,良田万顷,于是就隐居在此。时至今日,歌岐周氏现已传有26世。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文人辈出。
歌岐村分为歌岐中村、前村、后村,周边有葛渚、张巷、宋巷等村庄,这些村庄周氏当然成为大姓。歌岐村中的周氏大公堂(亦政堂)成了家族的圆心。公堂有很多田地和房产,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除了公堂的开支之后,就是免费扶持家族的后生读书考学。而那些获得官职的后生们,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同时,也掏出钱财反哺公堂。如此循环往复,公堂积存越多,扶持后生多,后生回报也就越多。周氏家族一直以文为荣,鼓励后生读书,因而多年来周氏家族积淀下了深厚的尚学之风。
五大家族,其家族的发展壮大,肯定有诸多因素,但也有其共同特点,一是这些家族历史悠久,更是名人之后;二是家族地盘近靠溧阳古城,土地肥沃,得天时地利;三是家族清规戒律严格,后生严守家规;四是家族以耕读传家,崇尚读书,家族祠堂特别注重鼓励和培养后生。“崇尚读书”这一点也许是五大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名人辈出最核心的动力。
埭头村史侯祠仪门
埭头村史侯祠灵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