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2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连载/掌故
2016年02月02日

也谈溧阳话

史建明

阅读量:1151    本文字数:834

一、蛤蟆乌

 

大家都觉得我们的溧阳话非常土,特别是像“蛤蟆乌”一类的词语,简直就土得掉渣,似乎根本就没有文字来表达。

溧阳话真的就这样土吗?其实不然。

现在,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蛤蟆乌”的写法和它的来源!

蛤蟆乌,学名蝌蚪。蝌蚪是什么?蝌蚪就是田鸡(青蛙)或癞蛤蟆(蟾蜍)的幼虫。在北方方言里,田鸡和癞蛤蟆又统称为“蛤蟆”,蝌蚪又称为“蛤蟆子”。

在我们现在的溧阳话里,“蛤蟆”二字仍然是汉语中古音状态。“蛤”,在隋唐时期是浊声字。《广韵》:“蛤,胡加切,平麻,匣”,读如现在溧阳话里的“鞋子”的“鞋”、“衔在嘴上”的“衔”。“蟆”,又可写作“虫麻”,在隋唐时期也是浊声字。《广韵》:“蟆,莫霞切,平麻,明”,读如现在溧阳话里的“麻绳”的“麻”、“码头”的“码”。溧阳话中的这两个字,存留了隋唐时期的语音,“蛤蟆”读如“鞋麻”。又也许是因为“蝌蚪”是乌褐色的,很像小乌鱼(黑鱼),溧阳人就根据这种特点,突出了它的“乌”,就叫“蛤蟆乌”,其形象应该是非常鲜明的吧!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蛤蟆乌”的写法了。

又由于“蛤蟆乌”的口语习惯和区域性差别,在我们溧阳内部,也引起了语音的多种变异,有说成“蛤爬乌”的,有说成“蛤拔乌”的。(“码”、“麻”、“爬”等字的发音部位相同,因发音方法不同引起变异,符合语音变异的基本规律。)许多年轻人说成

“蛤pa乌”,那是因为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所致。

其实,“蛤蟆乌”中的“蛤蟆”,是我们溧阳人在古代就从北方引进来的。因为,我们南方人,自古至今就不说蛤蟆,而是叫“田鸡”或者“癞白羔(音)”。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南人食之(蛤),呼为田鸡,云,肉味如鸡也(我却没有吃出鸡味来)。”清朝李调元在《南越笔记·蛤》中记载:“南人,蛤生田间,名曰田鸡。”根据各种田鸡的的外部特征,我们溧阳人又分为“青花田鸡”、“稻花田鸡”、“土鬼田鸡”和“麻石咣”等。

通过“蛤蟆乌”的写法,我们还看到了溧阳话与汉语体系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更可以感受到我们溧阳人的聪明才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