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2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连载/掌故
2016年02月05日

记住乡愁

——老村拾遗之五(下篇)

阅读量:7169 本文字数:1712

□ 赵善坚

 

“彭马史狄周”在溧阳可谓是公认的五大家族,但在溧阳具有悠久历史及影响力的家族远不止这些。这些家族的先人当初择居溧阳时,犹如一棵榕树,而今这树已成为一片蓊郁的榕树林。在此我想说的是——

 

前王村的王家祠堂

 

溧阳的名门大族

 

溧阳虞氏大致可分为三支,一支在社渚的城桥村一带,另一支在社渚的宜巷村一带,再一支就是在别桥的虞家村。这三支虞氏的始祖就是初唐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其实,在社渚城桥的这一支,虽然与社渚宜巷的虞氏在地域距离上很相近,但从血缘的亲疏距离上,与别桥虞家更为相近。从谱系得知:虞世南下至十五世为虞肃,肃生太微、太宁、太熙、太冲、太易五子。五子皆在朝为官,三登进士,两受世赏,有“五桂联芳”之誉。社渚城桥村这一支是长子太微之后,别桥虞家村这一支是三子太熙之后。虞太熙居住丹徒,至十九世虞维(字敦素)由宋代绍兴年间从丹徒的黄沂坝迁居至甓溪。

据《甓溪虞氏宗谱》所载,随同虞维来溧阳的还有其兄弟虞纯、虞绎两人,分居於诸史(泗)、李庄(已失考)。虞维官至宋宣议郎,更为赵宋郡王之郡驸。 “淳化阁帖”在溧阳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虞氏的祠堂“庆远堂”,分为三进五间,进深达四十一米。堂中高悬“五桂联芳”,“九龙驰誉”等匾额。

芮氏家族的始祖为芮毓。再向上追溯可以到唐代的“中山府君”芮寅。如果还要向上追溯的话,根据芮氏后人芮金川先生的考证,可追溯到孙吴时期,被封为“溧阳侯”的芮元。虽然这段历史距今已约1800年,但却见之于芮氏家谱。

如果说芮元为溧阳芮氏的先祖还是只见于芮氏家谱的记载的话,那么芮寅的历史更被实物所证。2012年6月,西芮村麦母冈(又叫太婆坟)修缮芮氏祖先坟地时,意外地发现一座唐代古墓,挖掘并发现百余块刻有字迹的墓砖。墓砖的一侧刻有“中山府君芮寅”,另一侧刻着“会昌四年十月”。据查“会昌四年”为公元844年,也就是说此墓是修建于唐代(844年),墓穴的主人为芮寅。

芮寅,字功亮,唐代大和二年戊申(828年)进士,仕官于朝廷。开成年间,太子为禁近所谮,芮寅率六军师上疏论解。既而太子暴毙,芮寅复表其遇害,文宗李昂大怒,芮寅遂称疾求退。文宗崩,武宗立,武宗李炎检中书故事,见芮寅前疏,嘉其抗直,赐号为中山府君。

在芮氏家族的星空中,宋时的芮毓也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芮毓,官于河南汴梁,授职兵部郊祀大礼仪检察使,后升迁右侍郎。靖康之变后,芮毓护驾康王赵构南渡金陵(南京),后至浙江临安(杭州),并在此建立南宋王朝。芮毓因护驾有功,被宋高宗赵构封为“奉政大夫”。后因年老致仕,居于西芮。芮毓于绍兴三年(1133年)去世后,也是安葬于村西约200米处的麦母冈(中山府君的墓地是在此处),可见此地历来就是芮氏的祖坟之地,更可见芮毓择西芮之地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芮毓为西芮的始祖,生有八子二女,男儿依据“易经”八卦取名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由于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其八子除二子坎公外,都散居于其他村庄。长子乾从前马迁到汤桥的芳溪(芳村);三子艮迁居高淳桠溪镇西舍安仁里;四子震与八子兑留居前马;六子离迁居蒋店;七子坤自前马迁至安徽当涂湖阳、大洛。

西芮村的芮氏村民都为二子芮坎之后,不仅如此,现在溧城镇的义笪、梅园、小山头,南渡镇的方丈圩、芮家村,高淳的荆溪,浙江的会稽,安徽宣城的水阳、王家边,句容的北门等村镇的芮姓村民,都是坎公的后裔。

别桥、樊庄一带的王氏都是“三槐堂”后裔。其世祖是北宋期间的监察御史王祐,太宗即位后,拜他为兵部侍郎,不受。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次子王旦果然出任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官居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为这题写了《三槐堂铭并序》,司马光也为《三槐王氏宗谱》写序。

其后金国入侵,王旦的第八代子孙王郭、王郛、王节三兄弟不得不护驾南迁。当时长兄王郭镇守应天,抗击金兵,大弟王郛时任诸王公教,小弟王节任宣教郎。后因在朝中受秦桧的排挤,三兄弟来到了溧阳。当年王郭、王郛就定居在樊庄(当时为樊川),王节落地在前王。樊庄、前王的王氏是同根同源。

前王村也建有三槐堂,其大祠堂为“慎典堂”,祠堂前植三棵槐树,堂前高悬着“三槐遗荫”的巨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