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3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连载/掌故
2016年03月09日

也谈溧阳话

史建明

阅读量:2533 本文字数:787

二十二、异军入迁后的溧阳话

据《溧阳县志》记载,溧阳人口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达到六十多万,经太平天国及其随后的瘟疫,锐减至八万多,溧阳绝大多数地方成了无人区。据《史氏家谱·周院支·敦本堂》记载,1862年(同治元年),生活在茶亭史家村(现名施家村)的上百口史氏家族全部被迫逃离,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去世十多个,葬于庵园里(现名安全里)。1895年左右才回来一个人,住王家村的史家祠堂,那就是我的太公(曾祖父)。又据易中天《大话方言》说,长毛平定之后,清政府采取了政策性移民,以河南信阳、苏北兴化等地区为主的大批灾民迁入溧阳。《溧阳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全县47547户,258442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总户数83593户,380340人。短短的四十多年,溧阳人口增长了四倍多,成了名副其实的移民地区。由此,溧阳话系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渐成混合状态。

信阳地区的光山罗山等地移民,基本上是整个家族、整个村庄成建制的移居过来。他们在溧阳人荒废的那些大片高岗丘陵上,开荒垦壤,繁衍生息。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本着“宁卖祖宗田,不改祖宗言”的信仰,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语言。但是,毕竟本土文化非常强势,为了与溧阳人交流,他们又不得不去学习溧阳话,从而形成了非常罕见的双语区现象。

来自苏北的移民,由水路过来,大部分直接进入了溧阳人的包围圈。由于他们没有田地,没有自己的社区,只能靠卖苦力为生,因此受到当地人的歧视。为了改变命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学会了溧阳话,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苏北口音。而临近金坛的别桥后周等地的苏北移民,虽然他们人多面广,却也无力与溧阳话抗争,只能向溧阳话靠拢,形成苏北话较浓的溧阳话。

其他诸如温州、江阴等地的移民,毕竟数量较少,他们的语言无法形成气候。据说上兴一个村庄里,竟然还存留着二十三种地方语言,堪称语言变异中的杂处标本!

现在,就溧阳整个区域来说,基本属于以溧阳话为主的多种语言共存的混合状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