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小学:
探索发展蚕桑文化特色教育
(管倩) 6月10日下午,市文化小学举行了江苏省“蚕精灵”课程基地成果展示暨蚕桑馆开馆仪式。江苏省学校文化研究专家夷浩方等教育界人士受邀参加活动。“蚕桑美食板块这里都是我们亲手做的美食,请品尝。”小讲解员兴致勃勃地向他们介绍学校新建的蚕桑馆。
这是文化小学自2018年成为江苏省“蚕精灵”课程基地之后,高标准、持续性推进基地建设结下的又一硕果,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好评。
以桑载道
传统文化融入特色课程
记者在文化小学看到,学校的廊、厅、道、梯、园、馆一体设计,整体呼应,立体呈现“桑学园”别具一格的优美环境。“溧阳是著名的丝府茶乡,蚕桑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也需要传承。”文化小学校长施超华表示,“蚕精灵”特色课程是以溧阳蚕桑文化为主要资源的综合性课程,它既扎根本土,又展望未来。“蚕精灵”特色课程内容从养蚕活动起步,已从单一学科走向全学科融合,不断与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有效融合,形成了丰富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全科育人。
每周五下午全校每个班级都开设“蚕精灵”特色课,“蚕精灵”美食制作、“蚕精灵”绘本绘画、“蚕精灵”童话创作、工艺品蚕宝宝蜕变记编程……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走进不同的班级,全情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中,而蚕桑馆的建成让融入传统蚕桑文化的特色课程成果更加直观展现。
以蚕化人
凸显全面育人内涵
可爱的冰墩墩、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风景……蚕桑馆里展示的一幅幅惟妙惟肖蚕茧画都出自“作茧生花”蚕茧工艺制作课堂。文化小学老师钱超告诉记者,“做茧生花”主要教授学生利用蚕茧的特点,进行巧妙构思,精心加工制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材料和工具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此外,学生在劳动教育、科技教育课程中的研究性作品《蚕农为什么不养蚕了?》《校园桑树病虫害研究》分别在2019年、2020年获常州市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2021年,“蚕精灵”童话创作社团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创作的第一本童话《蚕精灵历险记》出版。2019年9月,《区域“蚕桑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入选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校本课程建设项目;2019年12月,获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创新案例一等奖。
组建联盟
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2020年,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由文化小学发起的联合实验小学、昆仑小学等20余所学校共同组建的市“丝带”学校联盟成立,推进蚕桑文化特色教育。
文化小学依托市蚕桑指导站、市苏南蚕桑研究所等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定期开展活动,带动联盟学校共同开展蚕桑文化特色教育。联盟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饲养一次蚕、记录蚕的一生、开展一项研究、展示一次成果,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更多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约有8000个家庭参与到养蚕活动中来。
文化小学副校长孟荣祥告诉记者,基地项目建设虽已告一段落,但学校将继续以课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与联盟学校之间的合作,推进蚕桑文化特色教育课程的架构与创新。
据悉,文化小学蚕桑馆在服务好本校学生的同时,也会向全市学校开放,发挥好引领辐射作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方位、立体式推广蚕桑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