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成语典故
□ 张竹明
读史明理,学史明智。
《项羽本纪》是《史记》卷七中的记载,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无意中发现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处,就一一记录、查阅、整理,不失为一种收获。
弃书捐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可见项羽不善于学习,有勇无谋,为今后的悲剧收场埋下了伏笔。
取而代之。“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说明项羽年轻时候就有政治野心。
力能扛鼎。“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形容人勇武有力。
异军突起。“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突起。”苍头,用青色头巾裹头。比喻另一种新的力量突然出现。
三户亡秦。“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比喻在一定条件下,弱国也能战胜强国。
搏牛之虻。“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意思是牛虻虽然能咬牛,然而不能破虱子。比喻志在大而不在小。
羊狠狼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饮酒高会。“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举行盛大的酒席宴会。
破釜沉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
膝行而前。“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秋毫无犯。“(沛公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形容军纪严明。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明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目眦尽裂。“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形容愤怒异常的样子。相似的成语还有眦裂发指、目眦尽裂、冲冠眦裂。
彘肩斗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不足与谋。“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敢称项羽为小子,是因为仗着他是亚父,有资格倚老卖老。
咸阳一炬。“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泛指一把火烧光。
衣绣夜行。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里指项羽得了咸阳,想回老家炫耀。
沐猴而冠。“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是骂人的话,项羽当然听不进去,把劝说的人扔进锅里煮了。
分我杯羹。“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表示分享利益。也作“分一杯羹”。这里既有项羽的短视,又有刘邦的狡黠。
天下匈匈。也作天下汹汹。“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形容战争不断,社会骚乱不安。
斗智不斗力。“汉王笑谢曰‘吾宁斗志,不能斗力。’” 项羽是急脾气,想速战速决;刘邦自知实力不如人,不想正面交锋。
四面楚歌。楚霸王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悲歌慷慨。也作慷慨悲歌。“于是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时候的项羽,已经意识到自己无力回天,悲怆无比。
斩将刈旗。也作斩将搴旗。“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者,非战之罪也。” 都穷途末路了,项羽还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要亡我。可见其自负到什么程度了,难怪他江山不保。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多指家乡人。南宋词人李清照有诗赞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政由己出。“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项羽自己发出政令,号称“霸王”。这是司马迁评论项羽的话,他说项羽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纵观《项羽本纪》,成语典故多达42处。常见的成语还有才气过人、先发制人、作壁上观、在此一举、披坚执锐、相持不下、决一雌雄、各自为战、养虎遗患、蜂拥而来、以一当十、劳苦功高、不胜杯杓、所向披靡、拔山盖世等。
两千多年后,毛泽东同志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意思是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表现出其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这些成语典故流传千年,至今发人深省,彰显出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浓厚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