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化
2022年09月30日

“平陵之子”狄平子 民国文化第一人

□ 狄立新

阅读量:1757 本文字数:1249

 

溧阳在近现代涌现了一批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各领风骚。较有代表性的有狄平子、史量才、姜丹书、黄若舟、陈晓南、董丹东等多位。前期,溧阳先后举办了黄若舟、陈晓南遗存作品捐赠展览活动,董丹东老先生的作品也有望在近期回归故里。举行狄平子先生纪念展,又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巡礼,也是溧阳文史工作的一件大事。

狄平子先生是一位晚清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文化先驱。他办报馆、开书局,致力于革新舆论,保存国粹,堪称“民国文化第一人”。其父狄曼农既是一位颇具盛名的知县,又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收藏家、书法家。狄平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功底扎实,继承父祖余绪,工于书画,长于鉴赏。1894年,狄平子考中举人,次年留学日本,学贯中西。后追随康有为、梁启超,参与推动维新变法,谋求立宪,康氏公车上书有其名,是康门唯一的江南弟子,更是梁启超的莫逆之交。

狄平子对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1904年,狄平子在康、梁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张报纸——《时报》。该报影响很大,与当时外国人办的《申报》《新闻报》成分庭抗礼之势。同年,狄平子在上海开设有正书局,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珂罗版影印技术,首开近代中国照相印刷之先河。有正书局出版了大量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献,许多珍稀古籍得以印刷保存。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有正书局出版的《芥子园画谱》:“原刻难得,翻本亦无胜于此者。”1911年,狄平子在北京创办《时报》京津版,后又创办《民报》,从而使他的报业范围扩大到大江南北各大地区。狄平子对民国期间新闻出版事业可谓是功德无量。

狄平子在诸多文化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12年他创办了《佛学丛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佛法,这也是我国第一份佛学刊物。狄平子的书画作品长期以来一直是拍卖界的热门,尤其是他对书画鉴赏、研究乃至文物修复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平陵之子”狄平子,更是一位深深眷恋着家乡溧阳的热心人士。上海有条溧阳路,这是清末民初由他牵头组织谋划、出资出力在上海向当局申请命名的,开始叫狄思威路。因该路开辟很早,且位于虹口区鲁迅公园旁侧,早期就建有48幢独立洋房,郭沫若故居、鲁迅存书室至今犹在,海派文化气息洋溢浓郁,这条溧阳路已然成为历史见证与人文传沿的载体,也是溧阳元素在上海较早的体现。上世纪三十年代,溧阳发生严重灾情,狄平子与沪上的陈复、姜丹书、史量才等乡贤在报纸上连续刊载募捐事宜,筹集赈灾物资。他作为沪上大慈善家,不仅奔走募款,自己还捐出大笔粮款,救家乡百姓于水火之中。现存于团城宝塔湾的《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记载:“其个人具热忱者,则以沪上闻人狄平子、史量才二善士,情关桑梓,输款尤多。”

今年恰逢狄平子诞辰150周年,溧阳举办展览,向公众展示狄平子的著作、经典书画作品以及他所创办的《时报》、有正书局印行出版的部分出版物,旨在宣传介绍狄平子丰富的人生经历、高雅的艺术造诣和对文化的积极贡献,这对挖掘狄平子本人文献资料的深度和广度会有很大的帮助,对挖掘溧阳地方文化内涵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