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一梦悟道成
□ 孙浚博
孙浚博,汉族,1992年出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共党员,西澳大学结构工程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科技发展部部长、智慧建造中心副主任,科廷大学澳亚联合BIM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澳大利亚图南(Tunnel)工程科技咨询有限公司CEO、澳大利亚Grad Century Homes 高级工程师、中国煤炭建工集团特聘专家、微软中国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专家导师;担任Frontier in Built Environment客座主编、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等期刊审稿人。发表SCI论文近50篇,其中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顶级刊物17篇;拥有发明专利6项;先后主持参与中国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项目7项;荣获苏州赢创未来国际海创大赛大洋洲赛区二等奖、全球十强;曾获西澳华人科学家协会杰出青年贡献奖、中国教育部春晖杯国际赛优胜奖等多项荣誉。
2011年,华东某省会二本大学,彼时的小孙同学还是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年。正值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伊始,他暂时还没有从高考失利的巨大阴影中走出,也在为落选首次中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懊悔不已。但是,身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激起了他的兴趣——为获得南京市空手道比赛第二名沾沾自喜,为人生首次见识到南京新街口庞杂的地下构造惊讶不已……他对未来满怀着憧憬。虽然偶尔沉浸于读小说和睡懒觉,但大学校园的盎然生机让他渴望改变命运,渴望站上最高的世界舞台宣告自己的存在。
其实,与同龄人相比,他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并不十分出众,绩点最高也不过是全班第三,还是在课程最简单的第一学期。复杂的高数力学竞赛和考研,他基本“敬谢不敏”。连学校给他的评语中,在成绩这一项也只是用“扎实”这个值得玩味的词语一笔带过。可以说,成人世界的开局并不利。
本科四年转瞬即逝,未来选择国内名校考研改变命运?他自认为没有这个实力,不想“自讨没趣”。选择考公务员?他感性且冲动的性格显然也不适合。人生的路如何走,他自己也陷入了茫然。他自嘲,大概只有去施工现场当包工头,才能彰显自己五大三粗、膀大腰圆的优势。立志走向世界的梦想之于当时的少年,只能说虚无缥缈。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贵人——副班导。一番体己话后,他选择了听从副班导正在实践的十六字方针:拼命积累,扩展阅历;择机破局,全面发育。
本着“野蛮其体魄”的初衷,他加入了空手道社团。事实证明,这是他成年以来做的第一个正确决定。这帮助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蜕变,在不停地“折腾”中,一次次实现自我突破,逐步培养出敢打敢拼的对抗意识。
半年后,伴随着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他取得了人生第一场空手道比赛的胜利。即便在随后的决赛中惨遭淘汰,他也毫不在意。因为在兴趣使然的习武道路上,他阴差阳错但终于首次获得了发自内心的自信和渴望战斗的信念。由此,他领悟到:在个人天赋和平台优势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要利用现有的各项条件和资源,有选择地投入时间成本,尽可能用全面发展,弥补单项上的不足,最终另辟蹊径,完成逆袭。这也为他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此,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以及社团、学生会的各项活动,日语、双截棍、传统弓等兴趣小组也都留下了他“敦实”的背影。留学海外后,他乐此不疲地学习摄影、写作、调酒、咖啡制作、潜水、跳伞、急救、划艇等各项技能。
在完成一项项挑战后,他最终将目光坚定地转向了科研这一攻关阵地。在他看来,科研是荣誉的象征,代表着人类突破认知极限全力探索的意志;科研是最高的舞台,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理论高地,是整个团队的智慧深情积淀后酣畅淋漓的释放,激情会凝结为内敛的背影,最终定格成永恒。
即使这位年轻人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这条路上的艰辛依然打得他猝不及防,现实世界依旧在教他什么叫不自量力。高考失利的阴影笼罩着他长达10余年,也让他心中生出或多或少的自卑。虽然他会用自嘲与故作洒脱的“躺平”来掩饰,但内心却始终夹杂着妥协、委屈与不甘。这种情绪被他无限放大,成为痛点。
这种无可奈何的痛苦在澳大利亚卧龙岗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达到了顶峰。与他同龄的名校研究生在会上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让依然零成果的他不由生出震惊甚至惶恐。直到两年后,他最核心的实验得出了理想结果。在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完成了人生最艰难的蜕变。
博士期间,他发表了5篇顶级期刊论文,这背后是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和无人知晓的彷徨。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养成了批判性思维,也学会了接受自己,积极面对生活。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动摇过超越自我、追求无限可能的信仰。他就是要争这一口气,他要证明科研机会不只属于履历完美的天之骄子,出身普通的有志青年同样可以有追求真理、造福社会的荣耀。
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他早已将科研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知道,每多一项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未来就多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博弈的砝码。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入职博士后的一年,得益于导师强大的资源与自己在这期间积累的人脉,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专业科研团队。凭借着强大的团队管理能力,他带领队员以高效率推进各项科研工作。每当取得一个阶段性的科研成果,他总会拉上团队成员一起畅想未来。
在披荆斩棘的道路上,他对自己并不完美的高考成绩之于自己的意义逐渐有了不同的解读:客观来看,他普通的本科学历背景、并不突出的学习天赋,在愈加内卷的现实世界里,尤其是在学术界看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是,今天他却很庆幸,因为这样的经历同样赋予了他与众不同的品格:共情能力、归属感、大局意识。其实,这也契合了他的导师王翔宇教授和他分享的成功秘诀:Reputation (声誉) 和Association (社交),前者是业务能力,后者则是情商与博弈能力。
他十分重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出国前,便在母校成立了Thinking创研社,让更多学子有机会超越自身认知,接触一流的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而他的学弟学妹们则投桃报李,前赴后继地参与到他的科研项目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他一呼百应、来之能战的一支编外科研后备团队。
10年后的2021年,澳大利亚科廷大学。
云漂泊万里,不曾歇息。四年本科,两年海外硕士,四年海外博士,一年海外博士后,历经11年,他终于实现了弯道超车,甚至在澳大利亚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留在当地发展,做一名受人尊敬的高级工程师。但是,他如同一只孤独的鸿雁,已经在澳大利亚这片红土地飘零7年之久,无比思念北方的家乡,思念水草丰美的淮海大平原,思念莺飞草长的江南十四州。每每想到可以用所学在祖国一展拳脚时,他便满怀期待。
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高校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一路走来,他看到了国家学术“破五唯”的勇气,感受到了国内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最终,他选择了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这个汇集了长三角、溧阳市、重庆大学优质创新资源的地方。他期待着未来在这里让自己的科研实现成果转化。
自此,他可以骄傲地说,再重大的人生转折点也终究有一个期限。对于高考失利的他来说,这个期限是10年。在这10年间,曾经的少年长大了,并凭借自己的努力扭转了不利的人生开局,同时锤炼出更完备的人格、更健康的体魄和更坚强的意志。他即将作为新时代的一分子,跨入人生的第三个10年,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学术界与工业界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那位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梦想。
他的曾祖父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兵,是支前的特等功臣。和平岁月一样可以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在未来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会毫不犹豫地接过前辈的旗帜,在祖国奉献自己的所学,捍卫祖国的利益。因为他知道,每个中国人心中都蕴藏着那个民族复兴之梦,那是一种镌刻在我们集体记忆之中、深入骨髓和灵魂的认知。
这就是他的故事,最美好的10年青春故事,有幸经历过有血有肉、欢声笑语的青春,体验着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变迁。
故事的最后,他作为青年导师迎来了第一批新生。闲暇时,无意间看到一位同样非名校出身的学生简历上赫然写着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的字样。泪眼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10年前义无反顾努力寻找人生意义的自己。他暗自决定,对学生温柔以待,尽自己全力,带他们领略科研的魅力,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