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
□ 王志强
阅读量:822 本文字数:1273溧阳西北,有奇峰一座。山形独特,其状若屋,故名瓦屋山。
唐天宝年间,流落江南的诗人李白游历溧阳,把酒临风,远眺瓦屋山,挥笔而作《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时值安史之乱,山河破碎,诗人颠沛流离,壮志难酬,心情不免郁郁。遥对满山秀色,却是无意登临,亦无心细细描述,只是笔尖轻抖: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虽寥寥数字,却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诗意,萦绕千年而不散。循诗仙踪迹而至的,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瓦屋如云春作花。”汤显祖游瓦屋山,当在春光明媚之季,其笔端热烈而轻快,充溢着盎然生机。
眷恋瓦屋山的,还有清初溧阳籍状元马世俊。“北湖亭望处,此日尚浮云。瓦屋成高筑,平岚净远氛。”凭借一首《望瓦屋山怀芮岩尹》,这位江南才子让家乡小山在当时的京城名声大振。烽火岁月,陈毅元帅率部挥戈江南,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于瓦屋山南麓水西村。运筹帷幄之际,一代儒帅虽未曾以文字吟咏,却执剑为笔,在瓦屋山下谱就了一曲抗日救亡的激昂诗篇。而瓦屋山,也因之融入了一股壮怀激烈之气。受先贤的感召,在春暖花开时节,入山一游。
车近竹箦,远远望去,但见一山静静耸峙于碧空之下。山不甚高,隐隐有岚气氤氲,顶部平展似屋脊,两端突起似飞檐,宛若天成巨屋——这便是瓦屋山了。山下,金黄的油菜花成片地向远方铺展,稀疏的村庄随意散落其间。陌上桑树、竹外桃花、悠然踱步的老牛、荷锄而出的乡民……俱是不错的景致,心醉之余,令人忽生误入桃源之感。这样一路行来,不觉已临山脚,于是弃车登山。沿着山路曲折而上,唯见万木吐翠。高大粗壮的红松、虬曲多姿的山柳、花枝招展的野蔷薇、纷乱交错的铁蒺藜……知名的不知名的草木,挨挨挤挤、千姿百态,纷纷扑面而来。穿行于疏枝密叶间,似觉空气亦是绿的。遥想当年,这深深浅浅的一山绿色,定也凝入了诗仙、剧圣、才子、儒帅的心灵吧?
密林深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时而来自树梢、时而来自草丛,时而婉转、时而急促,深得天地之韵律,使山中更显幽静。许是鸟鸣所惊,脚下突地窜过一只松鼠,令人先是一惊,继而一喜——山中野趣,非刻意雕琢的人造园林所能比拟。
愈往上行,春意愈浓。沿途杂花生树、彩蝶纷飞,皆使人目眩神迷。至半山,偶遇清泉一泓,水声潺潺、清澈明净,流过暗红的砂石,流过苍翠的苔藓,向坡下缠绕而去。掬一捧于手,晶莹剔透。数缕阳光从繁茂的枝叶间投下,闪起粼粼波光。忽就忆起了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满井游记》中的名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阵轻风吹过,那波光便跳跃起来。风中含着一种气息,草木的气息?野花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沁人心脾。
不知转了几道弯、越了几道坡,终抵山顶。绕过一堵爬满青藤的崖壁,眼前便闪出一座寺院来。深山藏古寺,隐于这瓦屋之巅的,即是江南名刹宝藏寺。殿内雕梁画栋、宝相庄严。郁郁黄花,莫非般若;青青翠竹,尽证菩提。当焚香缭绕中响起声声梵音时,纷扰的心情便被抚慰平展,而清净顿起。
步出寺门,山风习习,松涛阵阵。俯瞰山下,茫茫苍苍,气象万千。长空一碧如洗,原野繁花似锦,无限春光尽收眼底。俯仰之间,身心亦变得纯净而悠然。
极目骋怀,天清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