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溧阳先贤名宦孟郊造像
□ 史剑新
编者按
假借名人办节庆,依托文化搞旅游,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成功之道!孟郊生于德清,《游子吟》出于溧阳,两地在文化旅游开发上,思路与路径不尽相同。本报连续刊发一组文章,探究德清溧阳两地文化和旅游开发之特色,乃一家之言,仅供各界参考。
湖州历史文化名人园内孟郊像
一个城市如何传承历史精神,直观形象且具有视觉亲和力或冲击力的城市雕塑是重要表达方式。一个城市的雕塑,应当要有这个城市的故事,而这个城市的故事,应当具有历史精神的现代彰显。城市雕塑,是城市形象的观照,也是城市公共文化的标志。
溧阳2500多年前世今生的时空里,有许多历史人物留下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精彩记忆,唐代溧阳县尉孟郊是1200多年来溧阳人难以忘怀的先贤名宦之一。因此,为建构溧阳城市形象,应当为孟郊造像。
为孟郊造像,应当读懂孟郊
孟郊是唐代一位饱读诗书的进士,在溧阳虽然只是一位负责社会治安半文半武的县尉,但县尉也是朝廷命官。他在任六年,虽然史志记载说县令季操认为他“不事曹务,告白王府,假尉代之”,但他没有利用掌管社会治安的权力敲诈勒索吃拿卡要欺压百姓鱼肉乡里,这是他的为官之德。50多岁的孟郊在溧阳县尉任上,将老家今浙江德清县清河桥至少70多岁的老母亲接来身边侍奉尽孝,这是他的为人之德。当他干净且凄清离任后,当年的溧阳人在县城(今旧县)的胜因寺内为孟郊立生祠,为孟郊画像,悬挂祠内以示怀念。为何如此?因为县尉孟郊是清官,也是孝子。这是当年溧阳人对县尉孟郊的道德评价。宋代建康府将溧阳县尉孟郊列为先贤,其赞曰“一尉何荒凉,千年仰清苦”。这是官方对县尉孟郊的操守赞扬。明清溧阳县志将孟郊作为“优秀干部”列入“名宦”,画神版入“名宦祠”供奉纪念。这是当年的溧阳人对孟郊官德人德的敬仰感佩。
70多岁的老母亲就着如豆的油灯为50多岁的儿子孟郊针针线线缝补衣裳。孟郊有此生活,才能有感而发《游子吟·迎母溧上作》。孟郊当年写就的《游子吟》,当年的溧阳人可能不会知道,因为没有大众传媒。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建康志》收录了孟郊的两首诗,却没有《游子吟》。孟郊不知道,当时也没有人知道这30个字的五言诗会传承至今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如同鲁迅评《红楼梦》,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对孟郊《游子吟》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或解读出母爱,或解读出孝道,或解读出感恩,乃至解读出人间大爱。其实,历史上的许多奸臣许多贪官也多有情真意切的诗文,为何不传世,因为人们唾弃其官德人德,故而不传。
为孟郊造像,应当把握孟郊的性格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溧阳为孟郊《游子吟》造像已有多处。城西宁杭公路边一位母亲与一小男孩的《游子吟》雕塑可以说问世最早。2004年,孟郊老家德清县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一行来溧阳,当他们在宁杭公路边仰望这座《游子吟》雕塑时,颇为失望,以为离题远了。前几年,天目湖牌楼前又出现了《游子吟》石质高浮雕壁画,许多了解《游子吟》时代背景的游人,或说孟郊像戏台上的奶油小生,或说孟郊的母亲像杨贵妃。如今,文化公园内也建有《游子吟》玻璃钢浅浮雕,画面上是一个大男孩在被窝里看着一个妇人在缝补衣裳。一个是幼稚的小男孩,一个是奶油小生,这是唐代溧阳县尉孟郊吗?
那么孟郊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呢?孟郊,任溧阳县尉时50多岁,清官、孝子。至于把孟郊仅仅当作一位作《游子吟》的诗人,其实是把他看偏看低了。尽管《游子吟》今天仍广为传颂,但写诗仅仅是孟郊的业余爱好。2006年,我们到德清县学习交流,看到他们刚刚铁铸的孟郊塑像,孤傲枯瘦的铁黑色形象,是孟郊清峻苦寒性格特征的精当刻画,由中央美院雕塑家根据人民文学珍藏版孟郊像而创作。这是德清人心中的孟郊。
作为城市雕塑,让古老与现代对话,让今人乃至后人看到孟郊像,做官的可学习其“清”,为人子的可学习其“孝”。如同千年前崇尚清官孝子孟郊一样,千年后的今天不是依然需要崇尚清官孝子吗?我们要建树溧阳城市形象,传承历史精神,应当精心为先贤名宦孟郊造一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