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2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悦读
2024年02月21日

文学大咖带你逛逛“民俗园”

——读散文集《俗世俗民》

□ 钟 芳

阅读量:134    本文字数:1435

 

《俗世俗民》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民俗专家王尧共同编著的一本用散文笔法,纵论民俗、节俗的文学读本。该书收录了韩少功、黄永玉、冯骥才、汪曾祺等著名作家描摹民风习俗的作品,这些文坛大咖们以风格各异的遣词,悉心勾勒着人世间的温暖镜像。

《周礼》云:“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为俗。”民风习俗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有的沿袭了上千年,却在濒临消失的边界努力;有的在传承中又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业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看待这些俗世中的纯朴民俗?翻开《俗世俗民》,从中不难找到答案。

在冯骥才看来,赓续千年的民风习俗,除了以入乡随俗的方式代代相传之外,还蕴藏在民间艺术的广袤天地间。从2005年开始,冯骥才有意识地走进田野,他走山东、过山西、进湖南、入河北,徜徉在十几个民俗文化大省里,既做民间文化的普查和认定,也做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在本书的《守望在田野》一文中,冯骥才以非遗文化挖掘者与保护者的身份,畅谈了对传统民风民俗的理解。他认为,湖南隆回花瑶少数民族丰收时跳的舞蹈,舞姿蹁跹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至于河北武强旧城村的屋顶秘藏古画版,以及山西后沟村的村民,用贴对联、贴门神、打年糕、酿酒、扭秧歌等多种庆贺方式,迎接二十四节气的更迭,更是以古朴灵动之美,让华夏民族的民风民俗,如沐春风般地深慰着人们的心田,以此激发起了人们对美丽家国的依依眷恋之情。

传统的节庆民俗在汪曾祺的眼里,是幸福祥和的。在其力作《故乡的元宵》中,汪曾祺以素描的方式,描摹了一帧帧温情浪漫的过元宵节场景。在他的眼中,“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之所以静,是因为在汪曾祺的家乡,过元宵节通常以赏灯为主,乡人们往往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上灯,而“正日子”是十五,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才落灯。每到元宵佳节,一到夜幕降临,年幼的汪曾祺就会跟随大人们一起去观街上的走马灯。走马灯种类繁多,有兔子灯、绣球灯、马灯、西瓜灯、蛤蟆灯、鱼灯等等……不一而足,只看得人目不暇接。灯箱上除画满了花鸟虫鱼的图案外,还绘有《西游记》中众多神仙妖魔等形象。此外,人们还会放孔明灯、看围屏,围屏的镶绢上描绘的都是《封神榜》《三国演义》里的众多人物和故事。汪曾祺以其温情的笔墨,将故乡的民风节俗与传统文化相勾连,描摹出俗世民俗中最为恬淡、温暖的一幕。

中国的民俗文化纷繁多元,不仅体现在万家团圆的岁时节令里,还彰显在民间日常生活的安逸时光中。贾平凹的《弈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吾国吾民余暇下棋时的生动场景,可谓写活了社会各阶层嗜弈者的众生群像。贾平凹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洞悉城乡对弈的文化差异和内在表现,把棋理与为人、处世,乃至体育等方面联系到一起,精辟分析了国民对弈时的文化心理,对这一沿袭了千年的百姓娱习,予以了妙趣横生的解读。他文中所提到的“以棋会友、眼观全局,胸有韬略”等字句,将看似简单的棋盘相争与俗世民俗相提并论,并以纹枰论道的释理方式,巧妙地上升到修为、治国、理政的高度予以阐发,进而揭示出中国人高蹈的生活智慧和政治智慧。从中,也不难发现传统民俗中所蕴含的强大正能量。

悠悠民族风,暖暖中华情。合上以文学为经、以文化为纬的《俗世俗民》书卷,让我们跟随文坛大咖们的指引,步入一座精彩纷呈的民俗百花园,在一睹尘世芳容的同时,一并感受千年中国风情的恒久魅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