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5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文化
2024年05月10日

再说胥河——世界上最早的运河

□ 路发今

阅读量:3436 本文字数:5104

伍子胥

 

三十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胥河——世界上最早的运河》的散文。此文先后在《溧阳日报》和上海的《新民晚报》等报刊上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和争议。无锡有一位同志还写了一篇《还有更早的运河》,也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并同我展开讨论……

那么,我们溧阳的这条胥河,到底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呢?现在,我就这个命题,再次来说说胥河。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胥河的来历。为什么叫胥河呢?这就涉及我国春秋时期伍子胥这位历史人物了。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又称申胥,楚国人,即今湖北省监利市人。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傅,是个大官,出于好意,在朝廷诤谏楚平王:不要沉湎女色,朝夕与宫女在后宫宴乐,不理国政。昏君楚平王听了此言后,心中很不高兴。后来,他又听信奸臣费无忌的谗言,说伍奢将要联合太子谋反。楚平王听后大怒,立即将伍奢关进死牢,并派人去杀守在边关的太子。太子知道这个情况后,吓得慌忙逃到宋国去了。楚平王本来还想诱骗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伍子胥)进宫,然后将父子三人一并处死。幸好伍子胥未受骗上当,连夜逃出了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荆州)。伍子胥潜逃在外,听说楚平王不仅将父、兄双双斩杀在午门之外,还残忍地将伍家男男女女、老老小小三百余口,满门抄斩……

伍子胥听到这个凶讯,痛哭流涕,对天发誓,一定要为父兄和家人报仇雪耻。于是,他昼伏夜行,只身奔吴,一路上吃尽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方才逃到吴、楚交界的溧阳。春秋时的溧阳又叫濑渚邑,是个江南古县。那时的溧阳范围很大,今高淳、溧水以及安徽当涂的小丹阳等地,都属于古溧阳的区域,历史上故有“楚尾吴头”之说。伍子胥从楚国进入吴国的溧阳境内后,就发生了一个关于伍子胥与史贞女的历史故事。

伍子胥到了溧阳的濑江边上(即古中江边今南渡地带),他已经几天没吃饭了,腹中饥饿难忍。此时,他刚好看到有一位姑娘在江边浣纱,她身边的竹篮里还带有饭菜,为了活命,他不得不行乞了。伍子胥向姑娘行礼请求道,姑娘,能把这饭菜给我吃吗?古代社会封建得很,提倡男女授受不亲。这位姑娘本想拒绝,但她看到伍子胥仪表堂堂,看来绝非常人,顿生恻隐之心,便将饭菜递给了伍子胥。伍子胥狼吞虎咽地吃完后,起身道谢就走。刚走出十几步,他又回头对这位姑娘说,我是个逃亡之人,后面可能会有追兵赶来,请你千万别跟他人说见到过我。今后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姑娘苦笑着说,我本溧阳史家女(这是京剧《文昭关》中的一句唱词),侍奉母亲,三十未嫁,一向贞节自重。今天我与男人又是讲话,又是送饭,别人要说我败义失节了,这让以后我怎么做人呢?现在,你又担心我嘴巴不紧,会告诉别人,那你就快走吧,快走吧……说罢,抱起江边的一块石头,投江自尽了。伍子胥见女子投江,感伤不已,咬破指头,沥血书二十个字于江边的石上:“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伍子胥题乞,又担心后面的追兵会看到,就用土块把石头掩埋了,然后急急匆匆地赶路走了。后人便称这位贞烈女子为史贞女,或称浣纱女。《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记载了这个故事。京剧《文昭关》中演唱了这个故事。唐代大诗人李白到了溧阳,还根据这个历史故事,专门为史贞女写了一篇600余字的《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伍子胥与史贞女的故事,在我们溧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溧阳平桥与安徽梅渚交界之处有一座伍员山,自高淳下坝途经溧阳至宜兴大浦口注入太湖的这条大河叫胥溪、胥河,大溪观山下有个下马滩,泓口还有胥泊村、胥渚(驻、住)村,溧阳境内的这些地名都是与伍子胥有关的,但我在这篇文章中只是说胥河。

且说伍子胥到了吴国之后,帮助姬光设计杀死王僚(即请专诸用鱼肠剑刺杀了吴王王僚),姬光登上了王位,名号阖闾。吴王阖闾正式登基后,重用伍子胥,请他主持设计、建造了吴国都城——阖闾城(今常州与无锡交界处的太湖之畔)。吴王阖闾为了称霸列国,答应兴兵伐楚,同时也可为伍子胥报仇雪耻。伍子胥便向阖闾推荐了撰写《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孙武,作为统率吴军的大将军,训练兵马,积极备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吴、越(古时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两国,地处太湖流域,历来水患不断。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古时大禹治水,就是因为劳累过度,崩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故有大禹陵保存至今。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与孙武协助吴王练兵强国,有朝一日,伐楚灭其国。但是,吴楚两国,相隔毕竟路途遥远,必须要有一条便捷的运兵运粮水道。于是,伍子胥多次到宜兴、溧阳等地踏勘实地调研,终于摸清了太湖以西连接长江的水系。原来,在胥河之上,有固城、石臼、丹阳三湖连成一体,上承宣城、广德、郎溪、建平、歙县之山水,下接青弋江、水阳江,直通芜湖、当涂长江口。而固城湖之东,在现今东坝的地方有一高阜(即高出地面的土山),名曰“鲁阳”,大约有10余里范围之广,阻挡了固城湖湖水的东流。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请读者朋友注意这个数字),伍子胥奏报吴王阖闾同意之后,乃征集数万民工,经过数年开挖,终于将其开通,并进一步延伸,沟通了高淳固城湖与溧阳朱家桥之间的水路,全长60余里,与溧阳的中河(即古中江)、宜兴的荆溪、太湖相衔接,可以通航200石的船只,从而使吴军能通过胥河与固城、石臼、丹阳三湖,直达芜湖、当涂长江口,确保吴军军需物资的供应。

胥河开挖、完工后不久,吴王阖闾就率领军队沿着中江(胥河)进入长江,向楚国进军。粮草、物资通过胥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阖闾最终取得了伐楚战争的胜利。而伍子胥也终于在逃离楚国的16年之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打败了楚国,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用钢鞭抽打楚平王尸体三百余下,终于为父兄和家人报了深仇大恨……伍子胥伐楚班师还朝时,还兑现了当年在溧阳濑江边许下的诺言,他站在船头上,向濑水中撒下了三斗三升金瓜子,以祭奠投水自尽的史贞女……

我上述的这段历史,绝不是凭空臆造,而是有历史依据的。《史记》《吴越春秋》《东周列国志》等古籍均有记载。《溧阳县志》在“水利总说”这一章中说:“溧阳县境,汉朝志书中所说是中江的胸膈。中江之首,起于芜湖西南;中江之趾,达于吴淞;溧阳正当胸膈之地。因为溧阳全境,只有斜向东方的一面,直下宜兴荆溪,地势平坦延阔。溧阳向西到溧水,向南到建平、广德,向北到句容、金坛。都有连山高原(地),阻遏水势。惟独西南一角,是高淳的东境(古时高淳属溧阳),地势稍见不平,所以伍子胥能够疏凿。于是,芜湖之水,并挟宣城、徽州、金陵的许多支水,东下溧阳、宜兴荆溪,归向大海……”《溧阳水利志》在“胥溪、东坝”这部分中讲得也很清楚:“胥溪,是太湖流域南溪水系的主干流,古时也称濑水、堰渎、中江。其源出自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界岭。起自高淳县下坝,经定埠于河心乡王家渡入县境,自西向东横贯县境腹部,经宜兴城,至大浦口注入太湖……据史载,春秋末期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在胥溪上游,今高淳县东坝至定埠间,将天目山和茅山余脉延伸的断麓台地凿通,春冬载二百石舟,西通长江,东达太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穿过古地的人工运河。”《高淳县志》中也记载了这个史实:“胥河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伐楚,使伍子胥为行人,凿通运饷,名胥河。从此,吴门一带无转输之劳矣……”

读者朋友都知道“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历史故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刚刚即位,吴王阖闾乘机伐越,越王勾践派出敢死队挑战。他们前进到吴阵面前,大喊一声,然后一齐用剑自杀。吴军看得目瞪口呆,就在这时,越军一齐猛攻过去。吴军大乱,败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闾被毒箭射伤,毒发而死。临死之前,他对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公元前495年,吴国夫差即位。次年,再伐越。越国仓促应战,败于夫椒。越军被迫退至会稽山中,吴兵紧紧包围。勾践本想自杀,但被范蠡拦住,要他先“卑辞厚礼”向吴投降,先活下来再说,然后再图复国……就这样,越王勾践被羁押了在吴国。过了几年,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阻,竟将关在吴国的勾践放回越国,这就等于放虎归山。勾践回到越国后,念念不忘复仇。相传,他卧薪尝胆,用以自励。后来,他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果然心想事成,不但灭了吴国,还逼着吴王夫差自杀了。

再说此时的吴王夫差,认为越国已被自己打败,从此会一蹶不振,所以不足为患。于是他野心膨胀,一心向中原地区的鲁、齐等国进取(即今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了作好战争准备,公元前486年(也请读者朋友注意这个数字)他命将士和民工一道开挖了邗沟。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中写道:“公元前486年,成邗沟,通江淮,作北进的准备。”(第1117页)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运河的记载。因此,历来人们都认为邗沟就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

民国六年(1917年),地质学家丁文江、水利专家武同举等人,通过实地考察及对地质、地貌、钻孔和水文资料分析,认为“中河(即胥河)乃人工开凿之河道”,“此河亦必属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2021年,南京博物院联合溧阳市博物馆、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又对胥河流域江苏溧阳段进行实地考古调查。调查报告中写道:“广义的胥河又称濑水、中江水道,位于长江三角洲西部,主要流经太湖西部平原区,是沟通长江与太湖的重要水道,也是春秋时期吴国人工开凿的沟通长江与太湖的一条重要水道……”中江水道由皖江安徽芜湖段出青弋江、水阳江,经南京高淳的固城湖入胥溪河,再经江苏溧阳的南中河、宜兴的南溪河(荆溪)、西氿、东氿入太湖。其中胥溪河至南溪河段传为伍子胥开凿,故又称“胥溪运河”。春秋时期的吴国,巧妙地利用古丹阳湖淤塞解体后的天然湖泊,和调蓄的泄洪水道,开通了太湖与长江之间距离最短、最安全的“黄金水道”。《史记·河渠书》:“(中江)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中江水道的开通,沟通了长江和太湖,变长江下江段的逆水行舟为顺水行舟。中江水道对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是一条重要的军事、经济交通要道,也是春秋时期吴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

多年前,自从无锡那位同志撰写的《还有更早的运河》一文,在《新民晚报》上发表后,我查阅了有关史料,并请教了多位专家、学者。他们说,运河的定义,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广义上来讲,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沟通苏州之北的蠡湖至无锡梅里之间的这条泰伯渎,全长87里,是利用原有河道加以疏浚、拓宽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灌溉,兼有短距离的运输功能,严格意义上说,算不上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即算不上是全部由人工开凿的运河。这样,我的心里踏实了。

1997年,山东有位名叫耿戈军的作者写了《胥溪——最早的运河》一文,在《水利天地》上发表后,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此,我将这篇文章的导语部分引用如下:“由于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快捷、省力,我国古代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开挖运河,以解决水路运输问题。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运河,是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挖的邗沟,它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现在,大量的考证表明,我国最早的运河应该是比邗沟还早20多年的胥溪,也叫胥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

为了撰写这篇文章,今年4月2日,我专程到扬州去参观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参观的时候,我特别留心邗沟和世界上几条著名运河的开挖时间。首先,我看邗沟的开挖时间,文字说明上写道:“公元前486年,由吴王夫差北伐齐国时开挖的,是我国最早的运河。”我看着心算了一下:我们溧阳的这条胥河,是在公元前514年,由阖闾命伍子胥负责开挖的这条胥溪,又叫胥河,比邗沟早了28年。接着,我又看了世界上几条著名运河的开挖时间:欧洲威尼斯大运河开挖于421年,瑞典的果达运河,开挖于1832年,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都比中国胥河晚了一二千年。

参观了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我的底气足了。因为以上的史料充分证明:我们古溧阳的这条胥河,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运河,而且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史记》《东周列国志》《吴越春秋》,《江苏地方志》(2023年第二期)中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史全生教授撰写的《鲁阳五堰的建造与溧阳县治的东迁》,南京博物院、溧阳市博物馆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联合调研撰写的《胥河流域江苏溧阳段考古调查简报》,《溧阳县志》《高淳县志》《溧阳水利志》《伍子胥大传》(邱锋、杨玉峰编著),和山东作者耿戈军同志撰写的《胥溪—最早的运河》等史料。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史全生教授,和常州市《中吴》杂志编辑部的薛焕炳主任,为我的这篇文章在史实和文字上严格把关,并指出了文中的一些不妥之处。现在此,谨向上述作者和史全生、薛焕斌两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写于2024年4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