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春蚕开秤收购,然而,养蚕量急剧下滑,收购价持续低迷。作为传统蚕丝产地,我市养蚕业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养蚕业衰落 产业转型寻出路
(陈怡) 栽桑养蚕是我市的一项传统副业,并一直享有“丝绸之乡”的美誉。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蚕桑业暴露出土地利用率低、成本高的弱势,传统养蚕业的经济效益大不如前。6月8日,我市春茧开秤收购。那么,今年桑蚕养殖、蚕农收入的情况如何?我市的传统养蚕业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雨水多光照少 桑茧质量下降
我市一直是江南地区重点蚕区,桑蚕养殖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平桥、横涧一带,目前桑树栽种面积约为1万亩。
蚕丝质量好坏与桑叶质量和气候有很大关系。由于今年阴雨天气较多,光照不够充足,桑叶质量下降。另外,最近连日的阴雨对蚕茧的水分含量和解舒率也有不小的影响。
戴埠村民刘余庆今年只养了2张蚕,比去年少了3张。他告诉记者,现在桑树越来越少,蚕的养殖量也少了。他说:“今年天气不好,雨水多,茧子有点黄。”
据市农林局园艺站预测,今年蚕茧的水分要比往年高。加上最近天气相对潮湿,导致蚕丝水分散发差,容易粘结。一般来说,以往好的蚕茧解舒率在60%以上,今年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外,企业对蚕茧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往缫丝产能大大过剩,各地抢购原料,茧贩提早收购,导致毛脚茧泛滥。如今这一现象不复存在,国家《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毛脚茧不再允许收购。
养蚕量急剧下滑 市场化价格低迷
我市桑蚕业近年来出现连续滑坡态势。记者从园艺站获悉,今年全市春蚕统一供种仅1000张左右,相较去年同期下降50%。而在1995年,春蚕供种量为8万多张。
下降的不光是养蚕量,春茧收购价格也持续低迷。收购日期临近,原先在我市从事蚕茧收购的三家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去年的收购价为1650元/担,今年预计持平。
园艺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养蚕人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他们养蚕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怀旧的情怀。近年来,农民收入越来越多元化,以前养蚕可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如今人工成本大增,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从事瓜果蔬菜的种植,其收入都远远比养蚕来得多。
记者还了解到,我市养蚕量急剧萎缩并不是特例,目前苏南地区仅存溧阳、金坛、吴江三地还有桑蚕养殖业的存在。据中国江苏网的一篇报道称,素有“丝绸码头”之称的无锡,早在2014年5月便已退出桑蚕养殖业。
有专业人士指出,苏南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蚕桑业暴露出土地利用率低、成本高的弱势,与西部地区相比缺乏竞争优势。从全国范围看,“东桑西移”趋势明显加快,中西部将成为我国蚕桑业的重心。
传统养蚕没落 尝试升级转型
在传统养蚕业没落的情况下,我市天目湖蚕桑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产业升级转型的第一步。据悉,该社与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了蚕虫草。
蚕虫草以冬虫夏草的菌座为依托,把活蚕或蚕蛹与菌座嫁接,生长时间在1个月左右。其生长过程比真正的冬虫夏草时间要短,价格要低,每公斤售价达4000元。蚕虫草由植物研究所回收进行深度加工,做成保健品。
该合作社还引进了一种能够吐出绿色丝的新蚕种“草原×神韵”,它是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定位改变家蚕结构培育出来的。养殖新蚕种“草原×神韵”的社员第一年收益就增加,彩茧售价超过了普通白色茧,彩茧缫成的丝还免去了上染料的过程,更为环保。
另外,对桑树品种进行多元化引种。传统的桑树主要是为了采桑叶,桑叶多了桑果就结得少了。天目湖蚕桑专业合作社引进的果桑品种达100多个,不仅为养蚕提供了桑叶,每到桑果采摘季节桑园还对游客开放,提升附加效益。游客在这里能吃到各种不同颜色和品种的桑葚,其中有一种桑果可以长到14厘米,深受游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