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6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连载/掌故
2016年06月21日

汤显祖:颇有诗情关溧阳

□ 程思良

阅读量:2138    本文字数:2405

溧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士灿若群星,他们的智慧之光曾经穿越世纪的天空,光华闪烁。溧阳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给了他们滋养和灵气,构筑了溧阳历史文化俊采星驰的华章。我们从史料典籍中寻找到清代以前(含清代)六十多位“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拾遗补阙后,由热心研究溧阳文化的作者沿着历史名人的足迹寻幽探微,再现他们在溧阳留下的千古事、旷世缘。一家之言,难以周详,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明代的大文豪汤显祖颇有诗情关溧阳。《溧阳古诗选》一书中,就收录有他写溧阳的三首诗。这些诗歌,久经传诵,家喻户晓。由戴晓权作词、孟文豪作曲的《山水茶歌溧阳情》这首广为传唱的歌中,引录了汤显祖吟咏瓦屋山的华美诗句:“哎——这里的水清凌凌,这里的山绿茵茵,瓦屋如云春作花,天目鱼跃湖水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生于江西临川。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汤显祖是戏剧大师,其戏剧作品 “临川四梦” 中,《牡丹亭》尤为特出。明人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其实,汤显祖还是一位才华杰出的诗人。二十一岁中举时,已有诗名,“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明·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存世。不过,由于在戏剧方面成就卓著,为“绝代奇才”,遮掩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公元1583年(明万历11年),时年34岁的汤显祖考中进士。次年,他携新娶的妻子傅氏来南京赴任,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为千古文人梦。在南京的八年间,汤显祖担任的都是闲官,乘此机会,他发愤读书,每至深夜;同时,畅游名胜古迹。当时人的记载,生动再现了汤显祖此时的读书漫游生涯。“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闲策骞驴,探雨花木末,乌榜燕矶,莫愁秦淮,平陂长干之胜,而舒之毫楮。都人士展相传诵,至令纸贵。”(明·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

    正是在这一时期,有着优美自然风景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溧阳古邑,以其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迷人魅力,深深吸引了在南京为官的汤显祖前来盘桓优游。他登临青龙山,泛舟长荡湖,听雨春市桥,醉心《白袀》歌,……溧阳的人文风物,激发了他蓬勃的诗情,屡屡“舒之毫楮”。留存至今的尚有《溧阳洞山》、《送王小坏去溧阳》、《送周起西去溧阳》三首诗。仅从这几首诗中,我们便能窥见他对溧阳的湖山胜景、先贤在溧阳的吟唱,乃至民谣、传说,均了如指掌。

七绝《溧阳洞山》:“瓦屋如云春作花,华阳绛气属青蛇。中开百尺仙人掌,摇漾金光落紫霞。” 此诗当是汤显祖游罢洞山后即兴所赋,抒发了他对溧阳美丽风景的赞叹之情。洞山即青龙山,位于溧阳竹箦镇北面,瓦屋山东侧,在山的半腰有个天然岩洞 “青龙洞”。传说青龙洞与句容茅山华阳洞相通。青龙洞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洞中蹲卧一巨石(俗称龙舌),可能就是诗中的“百尺仙人掌”。诗人描写洞山美仑美奂的奇妙景色,比喻新颖,想象瑰奇:从青龙山上望瓦屋山,她宛似一朵美丽的彩云,当春之际,又幻化为漫山遍野的鲜花。茅山华阳洞的祥瑞绛气来自何方?乃由青龙洞的青龙所吐纳矣!青龙洞中的那块巨石,多么神似仙人张开的手掌,引得金光紫霞摇漾在这神仙洞府。据说青龙洞在十多年前的矿山开采中被毁。惜哉!

汤显祖对溧阳的情感,不仅寄托在他所游览的溧阳山水之间,也见诸他与友人的酬唱之中。《送王小坏去溧阳》、《送周起西去溧阳》两首诗中,不仅表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他对溧阳周围环境的熟悉和钟爱。

七绝《送王小坏去溧阳》:“阳羡山光春气流,平陵东望曲坛幽。即知金碧明湖上,细雨能开大小浮。” 阳羡、平陵,乃宜兴、溧阳古名。大小浮是指长荡湖中大涪(浮)山与小涪(浮)山,溧阳上黄进士芮畿曾将涪山比作湖中盛开的荷花。这是一首送别诗,“王小坏”是何许人已无从考证,但从“曲坛幽”以及其人为戏剧大师汤显祖之友中透露的消息可知,应为曲坛艺人。诗中写到“阳羡”、“平陵”和“涪山”的旖旎风光,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有赞许,有期冀,含蓄蕴藉,意味隽永:阳羡山间正是春光明媚、和风拂煦时节,可是东望平陵,却令人颇感惆怅,曲坛因无人继承而分外寂静。我相信在那黄金碧玉般的湖上,在霏霏细雨的滋溉下,你一定会绽放出如大涪山和小涪山那样的秀丽之花,成为曲坛上的奇葩。

七律《送周起西去溧阳》:“到日芙蓉花满池,高斋残烛醉还移。三山客梦潮生早,十月飞鸿雪下迟。去矣自饶歌《白袀》,凄其吾欲系青骊。江关一别能相忆,春市桥头听雨时。”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三山”在南京附近的长江边,即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中的“三山”。“白袀”系流行吴地的歌舞名,李白《猛虎行》诗中就有“吴歌白袀(一作白纻)飞梁尘”之句。春市桥,在溧阳城内,又名春雨桥,此桥在南宋嘉定14年3月由当时的溧阳县令陆子遹重修,因久旱得雨,而更名“春雨桥”。明嘉靖2年重建,崇祯4年又进行了修缮。2011年又进行了重建,今称东风桥。诗人江边送别,愁绪茫茫,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你来金陵时,正是芙蓉满地的盛夏时节,你我常常相聚,把盏醉饮,高谈阔论,更深不息。转眼间,已是秋雁高飞的十月天, 你却要走了。江上的潮涌啊催客行,可惜老天迟迟不下雪,不能留住你啊!你去了,我为你唱《白袀》歌,已是多余的了。伤离别,真想将你的坐骑系住!这江边一别,再得相会,怕要到明年春天雨打春市桥之时了!

遥想当年,汤显祖行走在吴头楚尾的溧阳大地上,但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萦绕在其心间,一旦情动于中,便形之于言,发而为诗。这些与溧阳有关的精彩华章,不但在当时为“都人士展相传诵”,还屡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所引用,更深深楔入了溧阳地方文化中。溧阳人在谈起瓦屋山、青龙山、长荡湖的大涪山和小大涪山、东风桥、土风民谣之时,总会自豪地向你讲起汤显祖游历溧阳的故事,并随口便能吟出汤显祖所倾情抒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