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成立及历史功绩
□ 张燕
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为了适应苏南敌后斗争形势的需要,应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决定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并相应增设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建制,这对于进一步贯彻执行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创建、巩固和发展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陈毅、粟裕等同志在水西遵循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把茅山抗日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创建、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并为形成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在我党党史、新四军军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成立经过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回防已占领地区,并加强京沪铁路南京至镇江和京芜铁路两侧的兵力,以图达到巩固战略后方之目的。为此,从1939年1月起,日伪军对苏南游击区进行分区频繁“扫荡”,企图消灭苏南新四军。同时,对国民党政府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并积极组织伪军,培植伪政权,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政策。国民党当局在日军基本停止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积极开展诱降活动后,在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与共产党既合作又限制的“防共、限共、溶共”的基本方针,加紧防止、限制共产党的活动,一再限制、缩小新四军的活动范围,并扣发经费等。1939年1月,国民党当局在苏南成立了以冷欣为主任的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并于4月移到溧阳山丫桥。7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将京镇苏锡常地区划为第二游击区,顾祝同兼任总指挥,冷欣兼任副总指挥,统一军政反共部署。又将其第四十师从赣东北调赴苏南,驻防于溧阳南渡、前马一线,第五十二师进驻江宁、句容、溧水交界的赤山地区,监督新四军,蓄意挑衅。并利用国共合作,委派县长积极恢复其各级党政组织,进行反共造谣和分裂投降活动,不断制造流血摩擦事件。自此,苏南敌后出现了日、顽、我三方日益错综复杂紧张的斗争形势。
此时,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已奉新四军军部命令率第一团从苏南返回皖南,接任的副司令员罗炳辉也已调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参谋长胡发坚不幸牺牲,继任参谋长张正坤也调赴皖南新四军军部;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承赴延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因此,急需调整组织加强领导。首先从兵力上,新四军第一团、第三团虽然相继调回皖南,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一个营)已从皖南调赴苏南,并划归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扶助发展的地方抗日武装新四军挺进纵队、丹阳独立支队等也需加强领导。其次,中共中央于1939年7月7日发表了《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克服国民党的投降反共逆流,争取时局好转而斗争。为适应苏南敌后斗争形势的需要,加强统一、协调与指挥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和地方抗日武装,集中力量打破日伪顽夹击,坚持苏南敌后抗战,1939年8月14日,新四军军长叶挺电呈国民党第三战区:“本军第一、二两支队活动地区毗连,为便利作战及在战斗战役中配合行动以收协助之效,故将二支队暂归一支队陈司令指挥。”[《新四军·文献》(1)第286页。]8月17日,第三战区复电“所请将第二支队暂归一支队陈司令指挥一节,应予照准。”8月20日,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致电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江南第一、第二支队统一指挥由陈毅负责,并已向顾祝同呈报,但仍以支队名义对外。8月底,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教导队离开狸头桥前往溧阳水西,[《粟裕传》第210页。]具体负责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组建工作。9月4日,新四军军部致电中央军委左权、滕代远称“江南指挥部及一支队司令部在长荡湖以西之黄金山山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作抄件。]1939年11月7日上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村举行纪念苏联十月革命22周年大会上,陈毅、粟裕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名义发表讲话,第一次对外宣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刘炎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副主任。下辖第二团,新六团,第四团,新四军挺进纵队和地方武装,共约14000余人。会上,陈毅作了风趣生动的讲话:江南不仅有第一、第二支队,还有地方党和爱国人士组织的抗日武装,大家各有各的活动地区,缺乏统一领导,不能统一行动,而今成立了江南指挥部,就可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捏成一个拳头去打日本鬼子。
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历史功绩
1、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在日伪顽夹击、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积极依靠人民群众,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主动地选择战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扫荡”、反“摩擦”的胜利,并使自己的队伍得到壮大,大大地提高了战斗力,从而,切实保证了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在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对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种种阻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首先从政治上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当遇其军事进攻时,则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坚决予以反击,以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坚持抗日斗争。
2、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进一步执行了中共中央确定的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发展方针,巩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3、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大力开展民运工作,独立自立地加强了党和政权建设,使之成为新四军对敌斗争的坚强后盾。中共中央第二个“五四”指示后,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一游击区,建立了镇丹武扬四县抗敌总会和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二游击区,镇句丹金四县抗敌总会已改造成为代理政权,总会内设置了军事科、民众动员科、宣传教育科和财政经济科,以适应行使各项职能的需要。第三游击区成立了江(宁)当(涂)溧(水)三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由此,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区、乡、保基层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选举或委派了区长。同时,根据地的财经、文化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4、在艰苦复杂的游击环境中,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坚持一边打仗、一边建军,独立自主地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了新四军的地方化、江南化。新四军紧紧依靠苏南人民群众,坚决执行“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的“三不”纪律,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新四军能为老百姓舍生忘死,老百姓能为新四军毁家纾难,军民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亲密关系,建立了极为深厚的鱼水情谊,做到了“新四军江南化”和“江南人民新四军化”。
5、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辖的第一、第二支队及地方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苏南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锤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的劲旅;在革命的大熔炉中,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孕育了一大批从事党政军群工作的干部和各种人才。他们在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的还成为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
6、为不失时机地向苏北发展,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毅然决策,率领主力部队渡江北上,打破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无理限制和对新四军夹击的企图。[《新四军·文献》(1)第142页。]陈毅、粟裕率新四军江南主力的渡江北上,为进一步开辟苏北、为皖南事变之后的重建新四军军部、发展华中奠定了基础。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从成立到北渡,虽然不足一年,但对苏南抗日斗争乃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以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在纪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45周年时挥毫题书“威震江南,功在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