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五版:专刊
2024年12月25日

人民至上 民生为大

书写温暖人心的民政答卷

阅读量:1099    本文字数:3119

□通讯员/陈志琴 许淼 张浩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民政工作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防风险、促和谐的职能作用,真抓实干、踔厉奋发,奋力书写品质民生建设高分答卷,为品质城市突破贡献民政力量。

 

聚焦“品质民政”,全方位夯实发展根基

 

栗里家园党建长廊

 

溧阳市养老机构安全培训主题宣讲

 

坚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为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党建引领赋能民政工作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红色堡垒”作用,提出“原原本本细学、阐释解读深学、分层培训助学、警示教育促学、联系实际践学”的党纪“五学法”,聚焦群众热切关注的养老提质和救助提效等问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民政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力推进了“栗里家园”康养中心建设、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和“全溧助”智慧救助综合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惠民举措。

二是安全生产筑牢服务对象安全屏障。压紧压实民政系统安全生产主体职责,聚焦消防设施、建筑、生命通道、防火门等风险隐患开展多轮次、清单式专项检查。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养老院等民政服务机构检查181家次,发现各类隐患54条并整改到位。同时,督促各镇(街道)完成常州市消委办、安委办养老机构“四不两直”安全生产检查出的问题隐患整治34个,坚决筑牢民政领域安全生产防线。

 

常念“民之所忧”,高质量筑牢民生底线

 

社会救助工作获得学习强国宣传报道

 

“全溧助”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

 

市民政局走访帮扶困难群众

 

聚焦特殊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综合施策,切实提升困难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

一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持续推进低保扩围提质增效工作,围绕低保渐退缓退政策、收入减免、重残单人保、家庭财产不纳入核定范围等有利政策,加强摸排,精准认定,高水平完成高质量考核任务。今年以来,为2906名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117.4万元。

二是提高社会救助精度。聚焦“全面覆盖、全时响应、全量救助”,建设覆盖民政、教育、人社等11部门,低保、特困、失独家庭、困难职工等20类群体,32项救助帮扶类政策的“全溧助”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规划预警体系,打通数据链条,开展主动摸排,实现政策找人,做到及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平台上线以来,综合匹配数据量达10万条以上,监测对象达2.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由原本的不足0.7%提高到3.7%。

三是加快社会救助速度。紧扣提高社会救助实效,畅通“救急难”渠道,创新实施“小金额先行救助”制度、紧急情况下“容缺救助”机制。针对非本地户籍人员开展“临时救助+慈善救助”联动救助项目,鼓励多方、多级、多渠道救助帮扶,尽力减轻“非本地户籍人员”遇困的生活压力。今年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2135户5409人,发放救助资金361.8万元,人均临时救助金额、审批时效均大幅提升,受助群众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托举“朝夕美好”,高水平增进民生福祉

 

栗里家园开园活动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上门为老年人理发

 

市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

 

老年人在如意小食堂用餐

 

溧阳市适老化改造项目

 

“关爱之家”开展“六一”安全教育活动

 

聚焦“一老一小”,不断提升服务“硬举措”与“软实力”,努力打造“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生活圈。

一是擦亮“颐养栗里”养老服务品牌。加快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生活更有尊严、更有安全感。养老机构方面,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1+N”区域一体的养老机构布局,夯实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基础。常州市规模最大的集“医、康、养、护”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智慧康养社区——栗里家园正式启动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积极推动南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昆仑街道、天目湖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以统筹现有设施和增设服务功能为主,激活提升现有80家如意小食堂,推广智慧养老助餐系统,实现助餐服务“市域一体、互联共享”。为全市2.5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居家上门服务41万人次,服务满意率100%。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为超2000户老年人家庭提供“量身定制”的适老产品,全力提升老人居家生活品质。老龄服务方面,扎实推进“敬老月”系列活动,持续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环境,敬老月期间各类活动参与人数达3.2万人。统筹长寿之乡工作,强化寿乡联盟地区和企业交流,推动发展银发经济和老龄产业。

二是织密未成年人关爱服务网络。深化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推广“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做法,实现“精准识别、分类施保、应保尽保”。2024年,为全市595名困境儿童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606.4万元。以小树之家为“圆心”,采取“1+N”市镇关爱阵地联动模式,完善“市、镇、村”三级保护网络。截至目前,12个镇(街道)“关爱之家”实现全覆盖(其中省级“关爱之家”5个)。充分发挥民政、教育、公安、检察等部门协同作用,深入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地,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心理疏导等活动190余场次,2300余人次参与,用心用情为孩子们撑起“保护伞”。

 

紧盯“所需所盼”,高标准优化社会服务

 

市民政局开展地名文化保护活动,设立地名文化保护碑和特色村牌

 

婚姻家庭辅导师指导新人签订传统婚书

 

社会组织馨爱公益助力为老服务:非遗课程进社区

 

溧阳市开发的数字地名服务平台

 

戴埠镇宝福山公墓航拍图

 

围绕婚俗改革、殡葬移风易俗等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在推进改革上不断发力,提升民政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及性。

一是打响“美溧婚俗”品牌。在常州市范围内,率先建成婚俗文化馆;率先设计婚俗改革卡通形象——圆圆和满满,并启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婚俗改革系列微信表情包开发上线工作;率先开设首档婚俗改革专题电台栏目《美溧幸福家》;率先创制新婚家庭守护计划“三封家书”;率先将村民小礼堂改建成婚礼“小基地”,实现了婚姻服务“五个率先”,把婚俗改革阵地真真切切延伸到百姓“家门口”。

二是优化“逝有所安”殡葬服务。围绕“逝有所安”目标,不断推进殡葬服务规范化建设,全面摸排公益性公墓建设和运营管理情况,实现“一墓一档”。结合溧阳地域特色,探索实施生态修复、林草地和墓地复合利用试点工作,市级公益性公墓青龙山人文纪念园和戴埠镇宝福山生态公墓顺利建成使用,天目湖镇毛尖村利用林下空间建设散坟集中区保障动迁墓穴的安放,实现山林与墓地的完美融合。

三是规范社会组织服务管理。聚焦社会组织内部建设、机构变动、业务活动开展等情况,进一步健全登记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互动式”双重监管机制。采取“线上+线下”全程跟踪指导的方式,组织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陪伴式社会组织年检业务服务。

四是发挥“乡村著名行动”服务效能。首次以地名为创作主线,编撰出版《图说溧阳——溧阳市公共服务地图册》,完美展现城市新面貌,成为城市文化的有力媒介。启动智慧地名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地名在线申请、地理信息查询、历史地名展示以及地名+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沙河水库等11个地名成功入选常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南渡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创新开展“地名+”品牌项目,推动地名文化、地名故事与乡村名优土特产、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从“地名名称”到“品牌名称”的转变。

 

 

2025年,溧阳民政工作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兜底民政”为基础,“幸福民政”为目标,“创新民政”为抓手,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以民生“温度”、改革“力度”标注群众的幸福“刻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