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下人养猪
□ 陈谷登
记忆中乡下的猪圈,简陋而实用,约十平方米大小,由土坯或木棍搭建,后逐渐升级为砖混结构,分为猪窝与圈塘两部分。每年春节前后,人们从集市上购回猪仔,开始了一年的养猪生活。那时,养猪不仅是体力活,更是对农家资源的综合利用。稻糠作为稻谷加工的副产品,是猪食的主要原料,与自备的泔水搅拌后,便是猪的日常口粮。妇女与孩童们常利用闲暇时间外出打猪草,猪儿们则拱食得津津有味,未吃完的猪草与粪便一同堆积,成为农田的优质肥料。
随着猪的成长,饲养方式也有所调整。在猪即将出栏的后几个月,会增加碎米、麸皮、菜叶等营养丰富的饲料,煮熟后喂食,以达到保膘催肥的效果。养成肥猪后,或卖或杀,都是全家人的大事。在那个猪肉计划供应的年代,养猪户需将猪卖给食品站,换取钱款购买年货,孩子们的新衣裳也因此有了着落。条件稍好的家庭,还会选择杀猪过年,那血腥而热烈的场面,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猪血、猪头、下水等,都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美味,猪肉除了自用,抑或腌制咸肉,或出售补贴家用,还会赠予亲朋。
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开,为养猪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有人开始专门饲养母猪育仔,赚取小猪的买卖钱;更有人办起了家庭养猪场,成为养猪专业户,家庭收入大幅提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养猪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化养猪场取而代之,成为振兴农村经济、保障生活供给的重要力量。
如今,家家户户养猪的情景已不多见,但那份对家养黑猪肉的怀念,却深深烙印在许多上了年纪的乡下人心中。那段与猪共度的日子,虽然辛苦,却也充满了温馨与希望。每当回忆起那些岁月,心中总是充满了对过往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许。
养猪,这一曾经的传统副业,不仅见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变迁,更承载了无数乡下人的汗水与记忆。它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记录着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