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深化医共体建设 书写有温度的医疗惠民答卷
(吴叶飞) 作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医共体建设,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加强合作共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让更多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资源整合
构建紧密型医共体格局
今年初,市民陈先生的爱人因为中风,需要多次入院治疗。为了方便照顾病人,他们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医共体设在马垫卫生院的康复医学科共建病房内。
“我们在这里住院特别方便,不仅离家近,而且经常有人民医院的医生过来查房指导,家里人都比较放心。”陈先生说道。
马垫卫生院医养中心病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们是2023年6月开始与市人民医院进行医共体合作的,每周他们会有一名主任医师过来负责我们这边的查房、门诊工作,处理疑难杂症。”
这是我市医共体持续建设的一幕缩影。
自2019年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以来,我市打破原有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壁垒”,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两家市级医院为龙头,整合16家乡镇卫生院和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了紧密型医共体。
在人员整合方面,市级医院的专家定期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坐诊、查房、开展手术和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基层医务人员也有机会到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形成了人才双向流动的良好机制。
在业务整合上,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患者在基层首诊后,根据病情需要可以快速转诊到市级医院,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基层康复治疗。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分级诊疗,合理分流了患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自医共体成立以来,双向转诊人数逐年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上转率和市级医院的下转率都有了明显提升。
合作共建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基层卫生院终端传输心电图、市中医医院3分钟左右诊断、出现异常第一时间预警、电话远程诊疗指导、急救系统迅速响应、手术绿色通道畅通……近期,气温多变,心脑血管急症高发,天目湖镇、上兴镇、南渡镇等多家乡镇卫生院通过与市中医医院合作实施“心电一张网”项目,把市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早期筛查、快速诊断、及时转诊,有效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救治效率。
前不久,市中医医院心内科通过“心电一张网”系统紧急接诊从基层卫生院转来的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并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使患者转危为安,得到了家属的感谢与肯定。
据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医共体建设远不局限于“心电一张网”,还实施了很多项目,为群众健康提供保障。
市卫健局在市人民医院成立国家标准化代谢性慢病管理区域中心(MMC),并向全市推行1+X模式(即1个区域中心带领X个分中心,形成一个区域化的管理模式),2023年在14家乡镇卫生院设立MMC基层分中心,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将糖尿病的筛查、诊断、治疗、随访、持续管理融合,落实代谢性疾病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及慢病管理,提升全市范围内代谢性疾病的诊治能力。
市人民医院统筹推进溧阳市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将肿瘤防治工作融入医共体建设中,开展肿瘤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提升县域肿瘤诊疗水平。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完善影像、心电、病理、检验和消毒等中心共享机制,常用检查项目可以由基层实施、上级诊断,检查结果在医疗安全情况下实行区域互认。
能力提升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实力
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我市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方面,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就医环境,更新医疗设备。多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楼、病房楼得到了翻新改造,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如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涵建设,开展特色专科建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具有特色的专科,如康复理疗科、中医内科等。通过特色专科建设,吸引了更多患者到基层就医,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定期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技能竞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目前,在医共体建设背景下,市级医院已经协助南渡与戴埠2家卫生院完成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与马垫、溧城、戴埠、清安4家卫生院分别共建康复医学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肿瘤内科联合病房,搭建起县级医疗中心、农村区域医疗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框架的医疗服务体系。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化医共体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