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化
2025年03月13日

悠悠的老街古巷

阅读量:320 本文字数:1619

□ 鲁旭东

 

“巷陌幽深无人至,垂杨摇曳叶萦回。”我一直想写一写戴埠的老街和古巷,可能是在此生活、工作时间久了的缘故吧!

戴埠是一座古镇,其建镇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据《溧阳县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已有“举善镇”,俗称“戴埠”。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褪去浮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风物和人文底蕴。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这些老街古巷了。

自古以来,戴埠就是南山片区最重要水陆码头,大量的山货通过数十条古老的山道下来,最后汇聚到此镇,再由码头上大大小小、南来北往的船只销往各地。车来舟往,川流不息,经年累月就形成十分繁华的集贸市场。据《县志》记载,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诸镇戴埠之集为盛焉”,戴埠已成为当时全县七镇中集市最盛的一个。

随着货物商品有规律的集散和大姓家族定居繁衍,戴埠逐步形成了竹行头街、双井头巷、乐阳巷、胡家厅巷、尤家巷等老街古巷。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残存的砖石墙瓦上寻找到往日的时光印迹。

戴埠的老街古巷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点,分布于南北走向的戴埠老河两岸,纵横交错,相互通连。街巷狭窄幽深,路面基本上都是由青石板和花岗岩条石镶嵌铺就。街巷两侧老宅大都以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为主,颇具明清徽派风格,青砖灰瓦,部分院落还装饰有精美的石木雕刻。同时,每条巷子又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功能和文化特点。

最南边的竹行头街就是老戴埠人俗称的“上街头”,是所有古巷中较为宽敞的一条巷子,出街则有数条道路通往大山深处。这里曾经是从南山下来的山货、毛竹及竹制品的聚集地,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仍然有许多家竹器坊,生活着十几位手艺高超的竹匠和篾匠。竹行头街北端和东西走向的双井头巷交接在善庆桥南侧。

双井头巷特别狭窄,有一百四五十米长,位于善庆桥的东南岸边。据一直生活于此的方姓老太太介绍:双井头巷曾经有一座四合院是古代学堂,曾经出过两位进士,故称“双进坊”。另一位老人则说“双井头”取名源于巷内曾有两口古井,但方老太说那不是古井,而是两个形似石井栏的旗杆石座,早已不知被弄到哪里去了。双井头巷沿街两侧的老宅保留较多,如许氏老宅、蒋氏老宅和史家祠堂等,可惜有几座老宅早已人去楼空。

往北越过善庆桥就是乐阳巷,现存大概只有五六十米的样子。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戴埠老河改道后,就逐渐被废弃了,如今鲜有人来往,乐阳巷这个名称也被许多人遗忘了。在此之前,乐阳巷也被称为“河东老街”,也是很热闹的地方,因为山里人要到镇上赶集、办事都会经过这里的。

善庆桥西侧上游约三十多米处有一座石板桥叫桐梓桥,经此桥往北的就进入了胡家厅巷,也就是旧时的河西老街,因其近旁有一座匾名“胡家厅”的五间三进二明堂的老建筑而得名。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胡家厅巷曾经的石板路面上有一条很深的车痕,据说这是数百年来山民推独轮车“上戴埠”反复碾压的结果。独轮车载重少则数百斤,多则上千斤,驾驭好它既要有力气又要讲究技巧,翻山越岭,上下陡坡都要稳稳当当。不过,现在的巷子里面已经浇筑了一层水泥,不用再担心路面的坑洼不平,却也不见了历史的痕迹。

上述四条老街古巷是旧时戴埠镇商贾云集地段,如荣茂升广货店,福昌、益丰、金茂昌等南货店,还有戏院、酒馆、茶馆等,甚是热闹。随着经贸愈加发达,后来逐步扩展到了所谓的戴埠“下街头”。这里河东的“骡马巷”是骡马行的集中场所,旧时家境殷实的山民以及南来北往的商人,在卸完货物后常常牵着骡、马、驴等到此歇脚、喂料。“下街头”河西的“锅巷”则聚集了十余家铁匠铺,除了制作锅、勺及家用五金农具外,还经营冶炼、修车之类的行当。

当然,戴埠古镇的老街古巷还有几处,我尚未去考证因而就不妄说了。就前几次走访过的这些老街古巷来说,我感受最深的是孤寂和落寞。在这春寒料峭的时节,不禁让人想起清代吴绮的“古巷闲来暗自伤。不待斜阳。当时人物总寻常。更休笑,燕儿忙。”的调侃。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曾为谁停留片刻。我们在时光的洪流中,被推着不断前行,回首望去,那些曾经熟悉的风景已然模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