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来自供电所的建议 每月为竹器厂省下电费近万元
(通讯员/史刚 邵曦乐) 近日,天目湖镇梅岭村党总支书记陆云龙和东兴竹器厂厂长袁光清,特意驱车18公里赶到国网市供电公司天目湖供电所。他们将一面印有“助力乡村 促进发展”的锦旗送到该所支部书记黄建军手中,感谢供电所为天目湖东兴竹器厂电力赋能带来的“真金白银”。
天目湖镇梅岭村位于苏皖交界,毛竹漫山。在这碧绿的村落里,东兴竹器厂坐落于此。“我们厂里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原材料都是村民从山上砍下来的毛竹,厂里每天收购毛竹达10万余斤。”袁光清介绍。
走进车间,一台台机器将一车车从村民处收购的毛竹打磨变成竹编、竹条、筷子等各式各样的竹制半成品,销往全国各地。这个竹器厂不仅盘活了当地的自然资源,还常年为厂附近3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让梅岭村的竹编手艺声名远扬。
前段时间,眼见着各种惠企纾困政策出台,袁光清也下定决心增加设备,扩大产能。“近段时间厂里经常跳闸,也不知道是不是设备增加的原因?”关键点上,厂里老出现的电路问题却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袁厂长,你新增的设备启动冲击电流较大,原先的开关太小了,需要办理增容。”市供电公司天目湖供电所通过与梅岭村委会“村网共建”结对,了解到了袁光清用电的“困惑”后,分管营销的黄建军带领供电所一帮人主动上门服务。这场“及时雨”让袁光清欣喜不已,他领着维修队深入探究。随后工作人员发现,东兴竹器厂合同容量158千瓦,每月用电量都在2—3万度,因功率因数达不到要求,机器跳闸不说,该厂每月要被罚电费2000元左右。
袁光清告诉供电所工作人员,早在2020年厂里的专职电工辞职后,功率因数调整电费这块就始终有些问题。“我一直忙于生产经营,开拓市场,对用电这块倒真的没有过多关心,况且我对电也不太懂。”袁光清说,就是这个自己没放心上的个小问题,让厂里每月都要额外多交一笔“考核电费”。
“现有容量158千瓦增容到198千瓦,更换老旧开关,更新无功补偿装置……这样的小微企业,每一分钱都很重要。”通过一番细致摸排和分析论证,黄建军一行为竹器厂量身定制的一套功率因数提升方案“新鲜出炉”。
袁光清连忙按照供电所的支招着手整改。办理申请、增容换表、设备调试、系统监测……供电所业务技术人员全程保驾护航。
果然,在更换新装置后,东兴竹器厂的功率因数一窜而起,从原来的60%一跃提升至95%以上。有了新装置的加持,竹器厂每天光电费支出就可省下300多元,每月可节省电费近万元。
“这个方案好啊,一年下来能为厂里省下十几万元开销!”袁光清告诉记者,设备电压改进后,压降也从原来的19伏降低到了7伏,电压质量显著改善,机器运转更加顺畅,产能也大幅攀升,他逢人就夸是梅岭村委会与天目湖供电所的“联姻”,给竹器厂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信心重燃的袁光清说,今年,他打算再增招几名当地工人,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将东兴竹器厂的招牌擦得更亮,让梅岭村的竹编产业在竹器市场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