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综合
2025年04月14日

码头街:

从繁华商埠到城市记忆

阅读量:229 本文字数:1032

 

(吴叶飞) 在溧阳的城市脉络中,码头街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数百年的商贸繁荣与人文记忆,虽历经岁月变迁,却依然在溧阳人的心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码头街形成于明末清初,坐落于护城河西接口至三河汇集之处的双桥旁,长约500米,呈“曲尺型”,从“西成桥”至洋桥头(新华桥)往北至双桥。其兴起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前端的洪桥桥下是“上水关”,作为城内与外界水上运输的关键节点,船只往来频繁,货物的装卸、人员的进出都在此地,久而久之,码头逐渐形成,商铺也随之聚集,街市不断延伸,最终成就了码头街。

到了20世纪初的晚清,码头街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成为苏浙皖三省交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周边县市商品的主要交易地以及外地客商获取溧阳土特产和商品的主要交易市场,享有“小上海”和“小无锡”的美誉。那时的码头街商铺林立,老字号云集,涵盖了粮油、绸布、南货、国药、饮食等各行各业,如“汪德隆酱园”“天成布店”“鹤龄堂药店”“振昌油坊”等。“前店后坊、批零兼营、货真价实”是这些老店的经营特色,买卖兴隆,一片繁荣。

除了商业繁荣,码头街在交通上也曾扮演重要角色。清光绪年间内河招商总局溧阳分局成立,1912年拥有2艘轮船,开通常州、无锡航班,促进了客货交流。在公路未兴之时,这里是入溧的转折港口,洋桥头水域广阔,可停泊帆船及竹簰二三十艘,沿途中木帆船近50条、艄公百余人,周边地区的外来船只日夜通航量达百乘。每逢春节、清明,远方游子返乡省亲、扫墓也多在此中转,水陆运输十分繁忙。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发展和老城区整治开发,码头街被拆除,曾经的繁华街市变为宽阔干净的大街,靠河一边绿树成荫,对面高楼林立、旺铺连片。虽然老街已不复存在,但它的记忆却深深烙印在溧阳人的心中。“小时候放了学常去双桥头玩,家里面买一些生活用品、食品也要去码头街。最开心的一次是母亲带我去码头街的饭店喝喜酒,喝完喜酒母亲还给我买了一把那时只有上海人用的黑色洋伞,可洋气了。”住在码头街附近的居民张璘回忆道。

正如张璘所说,那些关于码头街的故事,如老街的石板路、热闹的商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成为人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2022年,码头街被列入常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如今,为了传承城市记忆,溧阳也在探索对码头街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未来,或许会有以码头街为主题的文化项目或街区改造,让这份独特的历史记忆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成为溧阳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后人也能感受到码头街曾经的辉煌与魅力。

 

(码头街老照片由受访者张璘提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