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子,在节气里生长
——读《跟着太阳走一年》
□ 刘学正
从“春耕夏耘”的忙碌,到“秋收冬藏”的喜悦,二十四节气作为解码农耕文明的时间密钥,精准对应着华夏大地的四季节律。民俗学者三耳秀才的《跟着太阳走一年》自2011年首版问世,便凭借扎实的内容基底与开阔的跨学科视野,在传统文化科普领域脱颖而出,几经再版。该书跳脱传统知识读物的线性框架,用活泼灵动的语言,赋予复杂的节气知识以趣味性,既达成情感层面的兴趣激发,更实现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作者笔下,二十四节气化作二十四条叙事线索,恰似被春风唤醒的藤蔓,将物候观测、农事规律、历史掌故与生命哲学串联,勾勒出节气交替间自然景象的微妙变化。立春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大地挣脱寒冬的束缚,生命力量在无声处悄然涌动;夏至时,梅雨“滞”,夏至“至”,江南被梅雨层层包裹,在潮湿闷热间,大自然尽显别样韵味。作者还将《月令七十二候》《淮南子·天文训》《历书》《春秋繁露》等典籍中的冷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图景,透过其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能触摸到季节的脉搏,领略自然的神奇与文化的厚重。
作者在知识考古领域的深度挖掘,值得称道。他不满足于复述农谚,也不局限于对清明祭祖、立夏斗蛋、秋分祭月等家喻户晓的民俗事项的表面介绍,而是踏上一场文明溯源之旅。从湖南玉蟾岩遗址的碳化稻粒,到河姆渡文化的骨耜农具,再到宋代占城稻引发的“农业革命”,作者将沉睡在考古报告中的专业信息,重塑成具象化的文明图鉴。这种“大历史”写作手法,打破学科壁垒,能在读者心中播下文明演进整体观的种子。当人们发现餐桌上的白米饭,竟与王朝兴衰、人口迁徙存在隐秘关联,对历史的认知便从单薄走向立体。
这部作品不仅记录自然与文化,更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在部分节气的描述中,作者巧妙地穿插自己的生活经历,使得文字充满了烟火气和感染力。譬如,清明时,作者回忆返乡扫墓的点滴,在父亲的坟前,对先人的追思与怀念,以及对孝道的深刻理解,跃然纸上;小暑时,忆起儿时暑假“放野”的情景,结合宁波人对小孩的称呼,打趣“全国小人放野了”;冬至时,与家人围坐品尝绍兴老酒,感受亲情的温暖。这些个人化叙事,借助生活细节与质朴情感打破隔阂,引发共情,拉近了文本与大众的距离。
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漩涡中,二十四节气如同被按下静音键的自然时钟,它的律动依然精准,却鲜少有人驻足聆听。该书邀请我们将目光从手机屏幕的冷光中抽离,重新凝视自然节律,珍视传统文化瑰宝。循着作者笔触,我们得以在便利店永不关灯的都市里,重新发现樱花纷扬、夏荷初绽的生命密码。这种文化血脉的延续性,正如作者所写:“中国节气,宛如血,在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人体内流淌,给了我们中华民族不竭的引导和能量。”
当我们“跟着太阳走一年”,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尺重新划分四季,日子便显露出本真和底色,自在生长。节气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人连接天地的精神纽带。它教会我们在繁忙里寻求平衡,让千年文化基因于当代生活中焕发生机。每一次节气更迭,都是与先民的对话,对生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