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 马晓炜
儿子上二年级后,心里装的世界越来越大,有时也让我们这些大人感到束手无策。
家里的清晨,常因一件衣服、一双鞋子而气氛紧张。前天还好好穿着的黑色卫衣,隔天早上,儿子无论如何都不肯穿,小身子拧成一团,嘴里嘟囔:“我说不行,就是不行!”我试着劝他:“这衣服是你在店里精挑细选的,上面的小熊多可爱啊!”我越是软语相劝,他越跟我“叫板”,急得我心里像揣了团火,恨不得把地球点燃。
直到一个周末午后,答案才被小家伙无意间说出。他摆弄着沙发上的卫衣,轻声说:“上面的熊,同学说像小宝宝穿的。”我恍然大悟,原来儿子所抗拒的不是衣服,而是那个可能让他被同伴笑话的图案。他在捍卫自己作为“大孩子”的尊严,可我们只看到了他的“不听话”。
比起穿衣,更令我不解的是他睡觉时喜欢抱着条毯子。毯子边缘已经磨出了毛边,洗得发白、发软,他仍然视若珍宝。有好几次,我趁他熟睡时想把毯子抽走,可每次他都会惊醒,随即紧紧搂住毯子,眼神里满是委屈。后来我终于明白:妻子是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而我呢,每晚要去接读高中的女儿放学。偌大的家里,只剩下儿子一个人。那条旧毯子,便成了他独自面对空荡房间时,最忠实、最温暖的陪伴,是他全部安全感的寄托。
带儿子外出游玩时,矛盾往往集中在带不带玩具上。我们希望他轻装上阵,去拥抱自然,他却执意带上奥特曼、水枪和萝卜刀等玩具。我们总会说:“带出去丢了怎么办?”“和小朋友争起来多麻烦!”直到有一次,他看见别的小朋友手里拿着炫酷的变形金刚,眼里流露出满满的羡慕,失落地说:“要是我把我的也带来,就能和他一起玩了……”那一刻,我的心如同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我们担心的是麻烦和丢失,而孩子渴望的,是分享和连接的快乐。
这些细碎的日常,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为父母的傲慢与疏忽。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的高地,用“有用与否”“是否合理”的标尺衡量孩子的一切,以为自己在讲道理,但在孩子听来,全是“你不懂我”的噪声。
其实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开口说教,而是侧耳倾听。当我学着弯下腰,把脱口而出的“你应该……”换成“后来呢”“你是怎么想的”时,小家伙眼里的光越来越亮。他开始主动分享学校的趣事,认真讲新交的朋友,受了委屈也会第一时间扑进我们怀里寻求安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学会倾听”,正是我踏上这趟进修之路的第一步,亦是我找到的第一把,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我渐渐明白,耐心倾听压根不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爱最本真的模样。它意味着:我尊重你的世界,哪怕它在我眼中很小;我在乎你的感受,哪怕我还不能完全明白。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有自己的生长节奏。我们父母要做的,不是催促,不是修剪,而是为他们洒下阳光、浇灌雨露,然后怀着耐心与敬意,蹲下来,静静地,听一朵花盛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