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九版:连载/掌故
2016年07月01日

马世俊:穷当益坚旷世才

□ 刘国庆

阅读量:2928    本文字数:2586

溧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士灿若群星,他们的智慧之光曾经穿越世纪的天空,光华闪烁。溧阳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给了他们滋养和灵气,构筑了溧阳历史文化俊采星驰的华章。我们从史料典籍中寻找到清代以前(含清代)六十多位“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拾遗补阙后,由热心研究溧阳文化的作者沿着历史名人的足迹寻幽探微,再现他们在溧阳留下的千古事、旷世缘。一家之言,难以周详,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状元马世俊故里今貌

溧阳历史上,出过很多要人、名人,可谓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根据统计,出过两位状元、两位榜眼、三位探花,一百八十六位进士。两位状元中,其中一位马世俊可以说是溧阳历史上唯一一位汉族状元,溧阳状元阁中就有这位清代溧阳籍状元的雕像。马世俊出身本地望族,少负盛名,才华横溢,居庙堂之高而保持清高正直的本色,同时,他在溧阳的历代官员中也是学术成就最高。可以说,在溧阳的文化史中,马世俊占有重要一席。

马世俊,初名马世琪,字章民、甸臣,一字句后,号汉仙,别署匡庵,溧阳别桥镇马家村人。关于马世俊的出生日期,有书中记载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也有的记载为1617年,而在1992年版《溧阳县志》中则将其出生年份标记为“?”,意即不可考。

马世俊出生的马家,在溧阳可谓是名门望族。“一门五进士,两世四魁元”。溧阳“叔侄解元坊”的坊联,说的就是溧阳别桥马家在明代科举考场上的风光。马家的马性鲁,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其叔伯兄弟马从谦、其子马一龙、其侄马震章都是进士。还有后来的马成名,是崇祯四年的进士。五进士中马从谦曾担任掌握皇帝玉玺符牌的长官——尚宝司卿,官阶正四品。马从谦正是马世俊的曾祖父。马世俊的祖父早逝,父亲马中任以诸生的身份参加科试,未如愿。考场的失意,使马世俊的父亲改变初衷,把精力转向培育子女。

马世俊幼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能作诗文。县学毕业时,屡试第一,在溧阳县内外都很有名气。他经常和长兄马世杰以饮酒赋诗、作曲题对,很有文名,兄弟二人被称为“二马”,比作陆机陆云两兄弟。但是马世俊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崇祯九年(1636年),马世俊开始奔赴省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当年乡试考题是“渊渊其渊”。马世俊自负才文,一心要写出上佳之文,不肯轻易落笔,冥思苦想大半天,卷面上竟仍无一字。待监考官来收卷时,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半是自嘲半是抒志,写下打油诗一首:“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世琪;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马世俊也算是开了交白卷的先河。

此后,他经过6次落榜的考验,直到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天,第七次参加乡试,方才过关成为了一名举人。为此,马世俊前后花了21年,从明末考到清初,已经年近半百。

顺治十五年(1658年),马世俊赴京参加会试,但是这次会试又名落孙山。于是马世俊滞留在京城,准备参加第二次会试。马世俊家境贫寒,留在京城,就像现在的“北漂一族”。在这期间,他走访了不少师长、前辈,特别以文谒见了著名文学家、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的长官左都御史龚鼎孳。龚鼎孳看完他的文章,大为赞赏,连声称他“真才子也!”为了使这位穷举人摆脱经济的困境,他慷慨解囊,拿出800两银子,予以接济。这给予马世俊以巨大的鼓舞和支持。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马世俊再次赴会试。这次舆论对他也有利,熟悉他的人说,马世俊会试应得前三名,而他也很自负:“平生不以第二人想。”虽然初试未夺冠,但他在随后的殿试中思路敏捷,超常发挥。其文章侃侃直陈,言词犀利激切,称“王者天下为家,不宜示同异,必尽捐满汉之名,俾精白一心,以成至治”。马世俊的这一思想,深得刚入关不久的满清统治者之心。因此,马世俊深受新登基的康熙皇帝赏识(亦有资料称顺治帝,因顺治帝于当年2月去世,似乎时间上对不上),被破格擢升为一甲一名,独占魁首,从此步入仕途,初授职翰林院修撰。三年后升任翰林侍读,1664年任甲辰科会试同考官,后成为直隶学政。

马世俊自负才学,却是低调为人,高调做事。他看见宰相,长揖而不拜。宣布他为头名状元时,他不乘舆马,独自步行回到寓所,在当时传为佳话。当时他自己写了一首诗:“听得传胪第一声,玉阶何意引诸生。同瞻蕊榜随云动,独捧宫袍映日明。樱荐寝园初罢燕,柳依禁御尚闻莺。应怜十里无归骑,自愧才疏欲避名”。自不同于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马世俊性格孤傲,我行我素,不媚权贵,不贪荣华,不攀高位,甘于寂寞,对一般官场应酬,总是托辞不去。他为官清廉,疏于理财,当了京官,生活仍是十分简朴,连轿马也乘不起。上下朝总是步行往返,从不坐轿,这在历代官员中应该也算少见。

马世俊入了翰林院,仍埋头书斋苦读。早晚他都书不离手,平生以诗曲书画为伴为伍,一生著作甚丰,学术成就为溧阳历代官员中佼佼者。因而他的主要成就,应以文章著名。他的通志并列文苑所著《十三经汇解》一书,是清时学子们学习儒家13本经典的一部参考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被刊刻并颁发天下学馆。马世俊在京做官时间不长,但其著有《匡庵诗集》、《匡庵文集》、《理学渊源录》、《禹贡注》、《李杜诗汇注》、《十三经汇解》、《华阳游志》、《马世俊佚稿》等作品传世。同时,马世俊不仅善诗能文,书画也俱佳,在书画上被誉“出二王(王右军、王维)”两人;他还能编剧作曲,吟诗作文。真是棋琴书画,无一不精,可谓文坛奇才。他一生所作书画甚多,可惜很多早已散佚,无处寻觅。

马世俊因久居民间,又历仕途,对下层群众的疾苦和官场中的腐败及倾轧,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常有感而为诗发,颇具对现实的批判色彩。其诗作敢于触犯时忌,如在《泰山妇人行——书〈酷吏传〉后》中写道:“去年吾夫作虎脯,今年吾子葬虎腹。便欲辞家择乐土,趑趄未行心畏缩。君不见商君论囚渭水赤,宁城一怒诛三族。杀身岂肯全寡妻,破家无复存茅屋。妇人犹在泰山下,终身辛苦守茕独。吁嗟乎!食夫留子留我身,翻谢猛虎何其仁”。把农妇避苛政于山的无奈,表述得淋漓尽致。

马世俊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溧阳,旧县志中载有其游览故乡山水后写下的几十首优美诗作。或许,正是溧阳山水的清奇,滋润了这位才俊,丰富了他的创作源泉,才使他有了如此成就。

康熙五年(1666年),马世俊中状元后任职仅5年,病卒于京城任上。死后行李萧然,仅留余图书数卷而已。其子扶柩而归故里溧阳,几乎没什么遗物,乡人均不信状元公竟如此穷困潦倒。他虽是财富的侏儒,却是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在为人处事上为我们溧阳后人树了个标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